【理论】以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王霖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源泉。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运用红色文化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是要把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好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文化传播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人民心灵深处。

  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实施全域数字化保护。建立甘肃红色文化基因图谱,对我省红色遗址进行三维建模和数字孪生,完成全省红色资源“一云多端”共享平台建设。运用区块链技术对红色文物进行数字确权,开发“红色甘肃”数字藏品平台,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可追溯、可交易、可传播。与互联网平台合作,运用AI生成技术让革命人物“复活”讲述民族团结故事等方式打造社交化传播矩阵。加强跨区域协同开发。设计“重走长征路”跨省研学线路,打造红色文旅共同体。建立河西走廊民族团结记忆库,整理各族群众支援红军的口述史、实物档案等。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创新课程体系。在中小学教材中增设地方课程模块,组织编写兼具思想性与故事性的红色文化校本教材,将陇原红色故事融入课堂教学。支持高校设立交叉学科,构建多学科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定向培养红色文化研究、传承与推广专业人才。加强实践教育。打造沉浸式实践平台,依托革命旧址,建设红色文化沉浸式实践基地,开发互动体验项目,让红色历史可感可触。组建专业化宣讲队伍,吸纳老红军后代、民族团结模范等群体成立红色宣讲团,深入社区开展“红色家书诵读”“石榴籽课堂”等主题活动,推动红色文化与民族团结教育深度融合。

  推动文旅融合。丰富红色文旅产品供给。聚焦“红色+”融合发展路径,立足我省红色资源禀赋与文化底蕴,精心设计兼具思想性、教育性和体验感的文旅线路与项目。打造“红色+非遗”主题线路,串联重点红色景区,有机融入甘肃特色非遗项目,推出红色题材非遗制作体验、文艺展演等沉浸式活动,让红色历史通过非遗载体可看、可触、可感,推动红色文化活起来、传下去。培育本土文创龙头企业。推动红色文化与我省特色深度融合,开发以红色精神、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文创农特产品,实现“红色IP+特色物产”双向赋能,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升红色景区服务质效。加快景区智慧化升级,在重点红色景区配备多语言讲解服务,精准传递红色历史内涵与甘肃地域文化特色。

  完善保障体系。加强法治保障。完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建立红色文化开发负面清单制度,禁止商业行为破坏文化遗址及资源。设立专项基金。对跨民族叙事文艺创作、数字技术研发给予相应补贴。创新有关金融产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通过优惠贷款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更为灵活和多元化的资金支持,助力红色文旅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杨晨雨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