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如何筑牢青少年心灵“安全网”

侯智赛

刘风昌
马春玲本报记者 刘冉
主持人
青少年心理健康关乎个人发展、家庭幸福、社会和谐。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但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同等成长困扰仍普遍存在。怎样为青少年进一步筑牢心灵“安全网”?本期圆桌论坛,我们邀请三位政协委员结合实践案例建言献策。
■省政协委员、民盟邢台市委会专职副主委侯智赛:
常态化课程建设,让心理教育“润心无声”
学校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近年来,邢台市第一中学构筑了“彩虹筑心”课程体系,涵盖积极品质、成长型思维、目标规划、情绪识别与调适等模块,可通过系统化、趣味化的互动教学方式,将心理健康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与自我调适能力。此外,部分年级还设有选修、预约制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让心理健康教育滋养学生心灵,建议由教育部门牵头,积极推动中小学校制度化、常态化开设心理健康课,建立针对不同年级和心理状态的分层课程体系。同时,培养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强化师资配备与培训,通过建设省级心理教育研修基地、开展教师轮训与课堂观摩,提升教师素质,确保优质课程落地见效。
■省政协委员、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外科教学主任刘风昌:
家庭是最温暖的港湾,家长要学会“情绪示范”
父母情绪稳定,是给孩子最好的心理示范。今年以来,保定市各中小学校持续推进“阳光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重点打造了“智慧父母大讲堂”,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互动研讨等方式,教授家长情绪识别、冲突化解、危机警示等实用方法。
引导家长从“焦虑式管控”向“智慧型沟通”转变,建议将家长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纳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通过创新实践指导形式,比如“家长成长工作坊”“亲子对话日”等场景化活动,帮助家长掌握温和沟通、积极倾听等实用技巧。同时,建立家校心理同盟,学校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心理状态,家长通过“家长课堂”掌握科学教养方法,构建起家长善引导、学校能支持、孩子愿倾诉的健康生态。
■省政协委员、石家庄市政协副主席马春玲:
数字赋能,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智慧防线”
当前,数字技术正成为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敏锐“哨兵”。例如,杭州市部分中学引入的“心力方”身心健康守护系统,能通过多模态感知技术,全天候关注学生的心理异常信号;石家庄二中打造的AI护心小屋,AI智能心理咨询师可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疏通心结。
系统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智慧防线,建议在全省中小学校探索搭建智能心理服务空间,引入AI虚拟导师,通过声纹、微表情等动态评估学生心理状态,一旦识别出心理危机状态,立即发出预警,并通知校方与专业心理咨询师介入,形成“预警—干预—跟进”的全链条守护与化解路径。同时,动态分析区域青少年心理问题趋势,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形成“技术感知—专业响应—社会支持”的智慧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