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末
前三季度北京经济成绩单正式发布: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6%,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跃动的数字,显示出北京经济运行平稳、稳中提质的向好态势。
具体来看,重点行业支撑有力——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工业,这三大优势行业持续发挥带动作用,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八成。高端制造引领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9%和9.9%(二者有交叉)。新型消费表现亮眼——随着文旅市场持续火热,电影、演出市场票房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旅行社及相关服务行业收入增长超一成,航空、铁路客运量持续提升……可以说,这份成绩单“含金量”与“含新量”都足足的。
读懂经济发展,既要看短期之“形”,更要看长期之“势”;既要看增长之“量”;更要看发展之“质”。透过数据,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比如,推动创新“势能”向经济“动能”不断转化,发展就有了源头活水。多年来,北京加快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从完善产业支持政策,到积极布局人形、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再到发挥创新主平台、主阵地的引领作用,一系列务实举措的落地生根,正在产出丰硕的发展果实。进一步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才能催生更多、新模式、新动能。
比如,谁能精准捕捉消费脉动,对齐消费需求“颗粒度”,谁就能在新的市场蓝海中抢占先机。从最新数据不难看出,一系列政策与供给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例如,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家用电器等相关产品产销较快增长;推进文商旅体多元业态融合发展,今年以来北京举办的大型活动场次和接待人数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演唱会经济、体育经济带动效应持续显现。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当前,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消费市场正处于结构性调整关键阶段,商业经营模式、居民消费需求变化及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升级,均对消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我们尤须保持定力、总结经验,通过改革发力、政策给力,着力缩小“温差”,努力让更多人享受到发展红利。
前景有支撑,潜力在释放。进一步坚定信心,踏踏实实干好自己的事,我们一定能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