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晚报)
转自:沈阳晚报

10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采集室内,41岁的马女士在等待了22年后,终于践行了她年轻时的生命之诺,完成了造血干细胞采集。22年里,经历多次搬家,她始终不肯注销家里那台几乎没人用的座机,只为等待铃声响起后,回答那个问题:“您还愿意捐献吗?”
22年的等待 只为铃声响起
22年前,19岁的马女士刚刚步入大学校园。在一次活动中,她得知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拯救白血病等重症血液病患者,热血青年们组队报名,马女士与班上要好的同学一起采集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毕业后,马女士成功进入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经过多年打拼,成为一名大区销售负责人。由于工作性质,她经常到异地出差。此时,随着时代变迁,很多家庭取消了座机。但即便异地工作、几经搬家,那部在中华骨髓库登记号码的座机,却一直被保留。不论多久,她都愿意等,等待铃声响起,等待一个鲜活的生命因此再获生机。
时光匆匆,马女士一度以为这辈子都不会接到那个电话。但这个22年前的生命之诺,仍旧在心底默默守护。2025年7月,家里久未响过的座机突然铃声大作,马女士立即跑过去,抄起电话。“初配成功,这么多年过去了,您还愿意捐献吗?”面对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问题,马女士喊出了在心里回答了22年的答案——“我愿意!”
带着父亲的嘱托 完成生命接力
是夜,马女士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一部22年未敢更改的座机号,一个自青春许下到中年践行的生命诺言,让她想到了一句话:“萤火虽微,愿为其芒。”
这句话,是父亲离世前的嘱托;这8个字,也成为马女士热心公益的“信仰”。她不仅是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21年,还完成了遗体及器官捐献登记。
马女士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更多的能力去做一些可歌可泣的大事,但可以坚持不懈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人生一世,哪怕做的善事再微末,对国家和社会也是有意义的。”
为保证捐献成功,已至不惑之年的她开始全面审视自己的健康状况。坚持锻炼、保持健康饮食和规律作息,力求将身体调节到最佳状态。在此期间,爱人和孩子全力支持。她,成了全家的骄傲。言传身教的影响很大,儿子说,等自己18岁时,也要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像妈妈一样去救人。
随着造血干细胞采集完成,马女士不仅为远方的生命带去了生的希望,也让自己长达22年的期盼终于实现。
马女士说,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点亮更多的希望之光,携手为生命续航。
记者手记
生命之诺
等待22年的座机铃声,是马女士对青春承诺的坚守;3年的热切期盼,是小张对生命希望的奔赴。从19岁的热血青年到不惑之年的职场女性,马女士用时光证明“诺言不因岁月褪色”;从大学时的无偿献血到新婚后捐献造血干细胞,小张用行动诠释“爱心可随年龄生长”。
不同的等待时长,相同的赤子之心——他们以殷红热血为墨,在沈城大地上写下“生命之诺”,让“萤火虽微,愿为其芒”的信念,化作照亮血液病患者生命的光。
这份光,正汇聚成沈阳这座城市的温暖底色。74例成功捐献的背后,是18451名志愿者的默默守候,这份数字的背后,是越来越多沈阳人用“愿意”二字,让造血干细胞捐献不再是遥远的“新闻”。
等待,是为了更好地相遇;承诺,是为了更久地续航。正如那部22年未注销的座机永远为希望开机,这座城市的爱心长河也永远为生命奔涌——每一个“我愿意”,都是对生命最郑重的承诺;每一次“为爱等待”,都在为更多家庭撑起明天的太阳。
这是一座城市的温暖叙事,更是一个民族的守望相助。
让更多的患者在黑暗之时看到希望的微光,这正是“生命之诺”的意义之所在。
头条相关
90后小伙
用爱搭救“有缘人”
10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采集室内,25岁的小张也完成了人生大事——在妻子陪伴下,他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在新婚妻子眼中,小张的善举如同一捧火焰,让周围的人感受到了温暖。
这次捐献源于三年前的一次“偶然”。当时,小张和朋友到安徽出差。闲聊中,他得知朋友已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小张等不及回沈阳,立即在安徽当地留样,希望早一天用血液去拯救生命。
这并非小张的“首善”。大学期间,他就定期无偿献血,如今累计献血超800毫升。三年来,身边两位朋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这让小张无比期盼早日捐献,为“有缘人”带去生的希望。
2025年夏天,接到红十字会配型成功的通知,小张没有丝毫犹豫,给出了答案:“我愿意!”在采集室,小张对记者说:“最难熬的是,对方突然一段时间没消息,我担心患者出现意外,甚至等不到我捐献……”直到正式入院做采集准备,他悬着的心才放下。小张说:“捐献过程比想象中简单、安全。能用自己‘爱’的付出,为一个素未谋面的‘有缘人’送去生命的火种,这是此生最自豪的事。”
一周内,沈阳市实现两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至此,沈城已经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74例。从第一例捐献到第74例捐献成功,从启动造血干细胞捐献时市民的疑惑到一年新增近千名志愿者。这不是某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一座城市的集体奔赴;不是一时兴起的感动,而是刻进城市基因的坚守。
如今,全市18451名沈阳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时刻等待“生命铃声”响起,应答的也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名字,而是整座城市的心跳——越来越多的沈阳市民,特别是年轻人,踊跃参与到这场为生命续航的接力中。沈阳人正用对“生命至上”的共同信仰,谱写大爱之城的不朽史诗。
本版稿件由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记者 尚志文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