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晚报)
转自:沈阳晚报

北国冬日,寒意正浓。沈阳的环城水系在清冽的空气中显得格外清晰。今年,一场关乎城市“血脉”的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完成。10月22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如今的沈阳运河静水深流,新修的护岸坚实齐整。当一座特大城市开始为它的“毛细血管”做一场精细的“疏通手术”,释放的信号,值得品读。
摊开地图,南运河、新开河、卫工河三条人工河,如一条玉带环抱沈阳主城六区,全长近50公里,沿线串联起50个大小游园。这条“玉带”曾是城市的骄傲,但随着岁月流逝,淤泥沉积、挡墙破损、雨水调蓄能力不足等“血栓”问题日益凸显,不仅影响了“颜值”,更在汛期埋下了安全隐患。
“病灶”找到了,就要下刀。一场由市城管执法局牵头的“外科手术”——浑北环城水系排涝能力提升改造与新开河防洪排涝安全提升改造两大项目,就此展开。这不是简单地修修补补,而是一次系统性的“刮骨疗毒”。
据介绍,在改造过程中,工人们从河道中清运出足足28.44万立方米的淤泥,这个体量,相当于填满上百个标准游泳池;沿着河岸,12.55公里的破损护岸被重新翻建,筑起一道坚固的城市防洪线;与此同时,超过4万平方米的绿化带得以恢复,1.4万平方米的步道被重新铺装,让滨水空间重焕生机。
这场治理,看似是基础的水利工程,实则是对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一次深刻作答。
从“被动防御”到“主动调控”,这是城市安全观的升级
过去治水,思路多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加高堤坝是常规操作。但这次沈阳在新开河的改造中,新建了两座关键性的闸门。
这是什么操作?小剧场来了:
暴雨君:“我要发力了!下游准备接招!”新开河下游:“顶不住了,快要漫出来了!”1号拦河闸(在新开河干流):“收到!我先关闸,把上游洪峰拦一下。”2号分水闸(在辉山明渠):“明白!我开闸,让雨水直接‘抄近道’排进浑河!”
看到了吗?通过“一关一开”的智慧调度,洪水被主动分流,有效减轻了下游的行洪压力。这背后,是城市治理者从单纯依赖工程“硬抗”,转向运用科学调度“智取”的理念之变。这正是建设“韧性城市”在具体实践中的生动体现,面对极端天气,城市不再是脆弱的“泥菩萨”,而是能灵活应对的“变形金刚”。
从“废物处置”到“资源循环”,这是绿色发展观的落地
挖出来的28万多立方米淤泥去哪了?这是个大问题。简单填埋?污染土地。随意堆放?二次污染。沈阳给出的答案是:制成砖块。
通过“暂存—烘干脱水—制砖”的工艺流程,这些昔日的河底烂泥,摇身一变,成了可用的建筑材料。据项目方介绍,外运淤泥的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100%。这套“全闭环管理”模式,不仅解决了环保难题,更实现了“变废为宝”,完美契合了《“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资源循环利用”的核心要义。这笔账,既是经济账,更是生态账。
从“大开大合”到“绣花功夫”,这是民生价值观的彰显
城市治理的温度,体现在细节里。这次改造,没有搞一刀切的“推倒重来”。比如,全线有10%的压顶石是利旧回收的;在德胜园,更是将原有的自嵌式挡墙砌块整体利用,既节约了成本,也保留了部分历史印记。
如今走在德胜园,新建的亲水平台静静地伸向水面。虽然冬日里孩子们不能下水嬉戏,但平台的设计巧思仍在。工程人员曾反复勘测水位数据,将平台高度设定在一个精妙的数值,确保丰水期漫过台面的水深仅有10-15厘米,能形成一个安全的天然戏水池。
“以前这河边啊,墙都快塌了,谁敢来?现在修得多敞亮,心里也踏实。等天暖和了,带孙子来玩水,肯定高兴!”家住附近的王大爷搓着手,哈着白气对记者说。从一个挡墙的选材,到一个平台的高度,体现的正是“像绣花一样精细”的城市管理理念。工程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是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场环城水系的综合治理,折射出的是一座城市在发展路径上的思考与选择。它不再仅仅追求外在的“面子”,更着力于强健内在的“里子”,不仅要防洪保安全,更要生态可持续、人民得实惠。
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
记者 于海 摄影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