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张叶叶
今年以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医保、卫健、公积金等部门,通过资源共享,跨部门高效联办“退休一件事”,增强了企业和群众满意度。其中一项创新举措尤为亮眼: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推出退休预审服务模式,主动上门为企业预审档案,确保预审企业临退休参保人员“到龄即退”、待遇“退休即领”。从被动审批转向主动服务,这是转作风、增效能的关键之举,背后有干部作风的提升,也有制度层面的创新。
传统的行政审批普遍遵循“申请-受理-审核”的线性流程,群众不申请,流程就不启动。在这种模式下,材料不全、信息有误等问题往往到最后环节才暴露,导致群众反复跑、部门重复审。而“退休预审”的突破性就在于主动前移服务关口,通过提前介入、精准指导,把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前化解在萌芽状态,变“事后纠错”为“事前预防”,既降低了行政成本,也减轻了群众负担。
更重要的是,这种主动服务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双向赋能的良性互动。对企业而言,政府上门服务不仅让办事便捷,更通过清晰的政策解读和个性化的问题梳理,帮助企业提前规避潜在风险。对政府而言,深入企业的过程也是洞察需求、收集反馈的机会,能更精准地把握共性问题与个性需求,进而优化资源配置,反哺政策优化与流程再造,最终实现行政效能与群众体验感的同步提升。
“退休预审”如一缕清风,展现了服务型政府应有的温度与效能。让这缕清风吹向更广阔的领域,需要更多职能部门强化主动服务的意识,聚焦企业和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探索创新更多服务场景。例如,在涉企领域,为企业推送适配的惠企政策,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在民生领域,主动识别符合高龄津贴、残疾人补贴等申领条件的群众,推动政策红利“直达快享”。
政府“多费心”,群众就“少操心”;服务多一分主动,社会效率就多一分提升。这既需要打破部门壁垒、强化数据共享,也需要干部转变服务理念,培养前瞻思维和精细化服务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让主动服务成为常态,更好推动政务服务实现质的提升。
(《变被动为主动方能转作风增效能》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