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粮仓”建设成势见效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第六场“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十四五’时期,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保持平稳增长,去年达5620亿元;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303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2:1。”省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厅厅长蒋刚说。

  10月23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蒋刚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四川“十四五”时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主要成就。

“十四五”期间

新改建高标准农田1773.2万亩

  “一是‘天府粮仓’建设成势见效,乡村全面振兴的支撑更稳。”蒋刚说。四川千方百计稳面增产,开展“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深化良田、良种、机、良法“四良融合”,去年全省粮食播面9608.8万亩、总产726.8亿斤、单产378.2公斤每亩,分别较“十三五”末增加139.3万亩、21.4亿斤、5.7公斤,均创历史新高。

  多措并举夯实支撑,出台《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条例》,创新高标准农田整区域建设模式,“十四五”期间已新改建高标准农田1773.2万亩;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0.1%、较“十三五”末增加21个百分点;推进川种振兴,建成省级综合性种质资源中心库,有国家级制种大县10个、数量居全国前列。

  全面践行大食物观,坚持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全省生猪出栏稳定在6000万头以上,保持全国第一;菜、果、茶、渔产量,分别较“十三五”末增长17%、31%、32%、17%。

累计帮扶50多万监测对象

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二是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更牢。蒋刚介绍,在监测帮扶上,坚持不漏一户一人,健全监测帮扶机制,已累计帮扶50多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全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巩固提升,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在产业就业帮扶上,分类推进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每个脱贫县形成2个至3个主导产业;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连续4年稳定在220万人以上,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4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在推动脱贫地区加快发展上,紧盯50个国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39个欠发达县域,用好重点帮扶县25项专项支持政策,出台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十条措施”,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推动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去年欠发达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

累计建设

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1个

  三是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乡村全面振兴的引擎更强。建强平台载体,深入实施“天府粮仓·千园建设”行动,累计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1个、产业集群10个,居全国前列;建设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277个。

  推进延链补链,省财政每年拿出5亿元,专项支持加工业发展,去年全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达到69%、较“十三五”末提升9个百分点。加大“天府粮仓”“天府乡村”品牌培育力度,累计培育区域公用品牌259个、“天府粮仓”精品品牌200个。

  深化农文旅融合,大力发展新业态,去年全省休闲农业收入1080亿元,较“十四五”初期增长249亿元。

  新改建农村公路7.6万公里

  总里程达37.5万公里

四是和美乡村建设稳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色更靓。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出台“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五年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累计实施建设项目5.6万个、总投资622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7.6万公里、总里程达37.5万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96%,实现“村村通5G”。

  提升人居环境水平,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较“十三五”末增长9%,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78%、增长19%,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稳定在99%以上、增长7%。

  提升乡村善治水平,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等工程,开展“蜀乡新风”行动,深化移风易俗,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村BA、村跑、村歌等“村字号”文体活动火热出圈,持续为乡村振兴添彩赋能。

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

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

  五是农村重点改革持续深化,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更足。加快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发展土地流转型和服务带动型适度规模经营,累计培育家庭农场27.7万家、农民合作社10.2万个,在176个涉农县全覆盖构建县乡村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稳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出台《四川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条例》,选择6587个村实施扶持项目,去年全省集体经济总收入135.8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7.4%。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三权”,积极培育“头雁”“一村六员一主播”,加大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流动;深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1+ 20”试点,着力探索具有四川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