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外的力量
在十五运会群众比赛项目的聚光灯之外,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身影鲜少出现在转播画面中,名字也很少被观众念起,却用专业与坚守,构筑了赛事顺利运转的基石。
有人在天亮前就踏上岗位,细致排查每一处设施,保证赛场以最佳状态迎接挑战;有人在幕后反复调试设备,让每一次计时、每一组成绩都精准无误;有人日复一日提供周到服务,让运动员能心无旁骛地奔赴梦想;还有人随时待命,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用专业守护健康与安全。
他们是比赛的“铺路人”,是成绩的“见证者”,是赛场温度的“守护者”。没有他们,赛场上的每一次冲刺、每一次跳跃都难以如此有力、如此动人。
体育不只闪耀在金牌与纪录中,也镌刻在这些默默奉献的日常里。全运会不只是一场竞技的盛会,更是一曲集体协作的交响。当人们为赛场上的精彩瞬间欢呼时,也请向这些幕后英雄致敬,他们用责任、担当与热爱,诠释了体育的真正力量。正是这份无名的付出,让拼搏更有底气,让梦想飞得更高、更远。(轧学超)
赛场上的“幕后管家”
“获得金牌的是,广东队!”颁奖仪式上,随着主持人宣布成绩,广东毽球军团的喜悦溢满赛场。在十五运会群众比赛毽球项目决赛中,广东队包揽6枚金牌。站在领奖台下,广东省毽球队领队张军脸上写满自豪:“我们做到了,六面金牌,六六大顺!”
张军坦言:“这是广东毽球整体实力的体现,更是团队协作的成果。”作为领队,张军的工作远不止在赛场上指挥。从队伍组建到赛前备战,从后勤保障到心理辅导,他都是那个默默付出的“大管家”。在队伍组建方面,张军参与选拔,根据队员特点制定合理的方案。他说:“毽球是一项讲究配合的运动,每个队员的技术特点和性格都要考虑进去。”
备战期间,张军协调各方资源,为队伍创造最佳训练条件。他不仅联系场馆安排训练时间,还邀请专业教练进行技术指导。针对不同对手的特点,他组织队员进行针对性训练:“我们模拟各种比赛场景,让队员们在高压环境下保持稳定发挥。”
后勤保障也是张军关注的重点。他要全力确保队员们能在舒适的环境中恢复体力。比赛期间,他总是早早到达赛场,检查器材、确认赛程、协调志愿者,确保一切井然有序。
张军深知心理因素对比赛的影响。他经常与队员们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调整心态。他说:“决赛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心理的较量。只有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发挥出最佳水平。”
在赛场上,领队张军还是队员们的坚强后盾。每当遇到困难局面,他总能及时为队员鼓劲儿。他强调:“作为领队,我要让队员们知道,无论遇到什么情况,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在支持他们。”
这6枚金牌的背后,是运动员的努力付出,更是背后保障团队日复一日的守候。从制订训练计划到协调各方资源,从关注队员身心健康到推广毽球文化,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领队的责任与担当。正如张军所说:“毽球不仅是一项竞技运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我们希望通过比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毽球,让这项传统运动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轧学超)
“小海豚”聚力护航十五运会
日前,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比赛模型(航空)项目决赛在深圳市龙华区三大场馆同步举行。来自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的250名“小海豚”志愿者,以累计超3400小时的服务,成为赛事顺利运转的关键力量,也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赛场各处闪耀。
为实现志愿服务“精准覆盖、高效运转”,龙华赛区志愿者处提前谋划,将250名志愿者科学分配至竞赛组织、体育展示、应急医疗等10个处室的16个岗位,构建起全域覆盖的服务网络。赛前,赛区还联合各部门开展专项培训,从职责分工到场地动线,从技术支持到应急处理,确保每位志愿者都能“岗岗到位、人人过关”。
赛场之上,“小海豚”们既是保障赛事的“螺丝钉”,也是传递温暖的“贴心人”。在龙华文体中心,媒体宣传处的志愿者耐心协助记者采访,让赛事里的精彩故事被更多人看见;安全保卫处的志愿者逐人核对证件、细致解答咨询,用严谨守护赛场秩序;综合保障处的成员则奔波于各个角落,默默扛起物资运输、环境维护的重任。
户外赛场的挑战更显志愿担当。在观澜湖黎光会所,持续高温与全程户外作业对志愿者的体力和意志提出双重考验。“为了保证早晨第一场比赛准时开始,我们每天凌晨4点半就要起床,6点前必须到岗布置场地。”来自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的志愿者曾丹婷擦着额头的汗说,白天阳光暴晒下,工作服里的衣服常被汗水浸透,但“看到参赛选手顺利完成比赛,听到观众的掌声,就觉得所有辛苦都值得。”
简上体育综合体的志愿服务同样有条不紊。从引导观众就座到协助选手检录,从维护赛场环境到提供咨询服务,“小海豚”们用细致入微的行动,让每位参与者都感受到龙华的热情与专业,收获了选手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赛事保障有力度,志愿者关怀更有温度。龙华赛区专门打造240平方米的“志愿者之家”,成为“小海豚”们的能量补给站。公共休息区里,舒适的座椅、便捷的充电接口与不间断供应的能量茶点,能快速缓解服务疲劳;“文艺加油站”配备的电钢琴、尤克里里等乐器,让志愿者们在换岗间隙能即兴演奏,用旋律驱散疲惫;影音区的高清投影仪,则可供大家点播电影、综艺,在欢声笑语中放松心情。
“赛区还特别为女生准备了专属休息区,里面有女生用品、梳子、发圈这些小物件,特别贴心。”来自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的志愿者曹珂边吃茶点边感慨,每次换岗回到“家”里,都能快速恢复状态,“带着这份温暖再去服务,笑容都更灿烂了。”
作为十五运会群众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航空模型决赛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龙华区展示城区形象、推动体育文化与志愿服务融合的契机。250名“小海豚”以青春之力护航赛事圆满落幕,用真诚微笑为城市代言,在奉献与成长的双向奔赴中,书写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冯蕾)
白衣天使默默守护
在十五运会群众比赛网球项目(单项)预赛的赛场上,一名运动员在比赛中突然出现左侧鼻孔出血,情况紧急。负责赛事医疗保障工作的王双双第一时间响应,和医护团队迅速到位,展开高效救治。这一幕,只是他们在整个赛事期间默默守护的一个缩影。
为了确保赛事期间医疗保障全覆盖,十五运会群众比赛网球项目(单项)预赛设有医疗团队分区布点,并采取流动巡查相结合的方式。王双双介绍:“赛场设有固定医疗点,配备急救药品和设备;同时,医护人员会定期在赛场间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风险。”
赛事期间,医疗团队不仅要应对突发状况,还要处理各种常见的运动损伤。王双双说:“肌肉拉伤、关节扭伤、肩颈不适等问题在比赛中很常见,我们不仅关注即时治疗,还会提供科学的康复建议,帮助选手在后续比赛中避免类似伤病。”
医疗团队的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稳定运动员状况,让他们能够尽快回到赛场。王双双表示:“除了要应对肌肉损伤,外伤消毒、包扎止血设备也要一应俱全,心脏、静脉通路用药和胰岛素等药物也储备充足。”她表示,这样的准备工作是为了确保无论发生何种情况,医疗团队都能迅速应对。
谈到工作的意义,王双双坦言:“医疗保障看似在幕后,却直接关系到赛事的顺利进行和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位运动员都能在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发挥出最佳水平。”她认为,赛事保障不仅是处理紧急情况,更是一种全方位的服务理念,涵盖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环节。
全运会不仅是运动员展示自我的舞台,也是各保障团队展现专业素养的平台。王双双和医疗团队的成员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职业精神,也展现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当观众为选手的精彩表现喝彩时,也应该记住,在赛场的某个角落,总有一群白衣天使在默默守护。他们用专业技能和无私奉献,为每一位运动员的梦想保驾护航,让全运会的舞台更加安全、精彩。(轧学超)
绿茵场上的“志愿精灵”
当阳光洒在绿茵场上,哨声与呐喊交织成热烈的节拍,广东佛山三水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迎接八方来客。在十五运会群众比赛足球项目七人制男子组决赛期间,三水派出了240名志愿者,他们像灵动的“小海豚”,在赛场内外穿梭不息。阳光之下,他们的身影在草坪与看台间跃动,耐心引导观众入座、迅速传递器材、细致核对信息;风雨之中,他们依旧坚守,披着雨衣,踩着泥水,第一时间应对突发状况。
来自广州工商学院的许妍儿是志愿者团队的“大管家”。在接受采访时,她笑着说:“每天清晨,当赛场还带着凉意,我就开始在场地间穿梭,确认岗位安排、检查物资清单。比赛开始后,哪里需要支援,哪里就有我。”她坦言,自己喜欢这种快节奏的工作状态,“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这种未知感让我充满动力。”
谈到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许妍儿回忆道:“有一场比赛中途突然下雨,我们要在几分钟内完成雨具发放和场地排水。虽然大家都被淋湿了,但没有人抱怨,反而配合得更加默契。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
对于自己的角色,许妍儿有着清晰的定位:“我不仅是一名志愿者,更是运动员和观众之间的桥梁。我的工作就是确保比赛顺利进行,让每一位来到赛场的人都能感受到三水的热情和温暖。”她特别强调:“我们要化身最美青年志愿者,用心服务好十五运会。”
夜幕降临时,许妍儿依旧在灯光下带领团队复盘当天的工作。她认真地说:“志愿服务不仅是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不断改进和提升。每一次总结都是为了下一次做得更好。”
志愿者们的工作细致入微,却充满挑战。有人在烈日下一次次引导观众找到座位,有人在看台下快速搬运饮用水与医疗物资,有人在信息台为观众提供咨询服务,还有人在医疗点随时待命。他们的付出或许不被聚光灯捕捉,却在每一个细节里温暖着赛场。许妍儿表示,全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的盛会,更是一次城市精神的展示。我们要用细致周到的赛事保障,展现城市的温度与实力,就像珠江口的“小海豚”,用灵动与热情,将友好与微笑传递给每一位来到三水的客人。(轧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