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上市公司跨界追热点


(来源:北京商报)

跨界算力失败,股价承压。此前公司曾多次跨界,且多数涉及热点题材。通过跨界并购重组实现转型无可厚非,但如果跨界涉及热点则需警惕,毕竟热点行业一般都有较高的技术壁垒,而且公司收购时都会产生较高的估值溢价,对上市公司可能不是划算的买卖。

部分上市公司热衷于跨界追热点,大概率是为了市值管理。热点行业往往自带光环,具有较高的市场关注度和吸引力。一旦上市公司宣布跨界进入热点领域,股价往往会迅速做出积极反应,短期内带来显著的市值提升。这种点石成金的效果,让不少上市公司趋之若鹜,试图通过蹭热点来提升自身的市场形象和估值。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跨界追热点往往难以收获预期的成果。热点行业通常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上市公司与收购到的目标公司顺利融合并非易事。同时,收购热门行业的公司,大概率还会产生较高的商誉,收购资产一旦业绩表现不及预期,商誉就存在爆雷的风险,为上市公司长期利益埋下重大隐患。

事实上,许多跨界追热点的上市公司,在进入新领域后,才发现自身在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存在巨大短板,导致项目推进缓慢,甚至最终以失败告终,很多业绩爆雷的原因就在于此。

此外,在追逐热点的冲动下,上市公司往往会以较高的价格收购目标企业。这种高溢价收购,虽然在账面上增加了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但也带来了巨大的商誉风险,而且收购价格的确定也存在着很多冲动因素,此时上市公司对于交易方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最终的成交价格也大概率会高于目标资产的实际价值。

另外,业绩承诺方做出的业绩承诺往往并不能保证业绩承诺期之后的资产价值不会贬值,有些收购标的在业绩承诺期间尚能勉强达到业绩承诺标准,但是业绩承诺期一过,资产的盈利能力就会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业绩亏损,而相关资产的原班核心团队也有离职的风险,最后上市公司有可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从更深层次来看,上市公司跨界追热点反映了部分企业缺乏明确的战略规划和核心竞争力。这些上市公司没有在自身擅长的领域深耕细作,而是试图通过频繁跨界来寻找新的增长点。然而,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不仅无法形成有效的协同效应,还会分散企业的资源和精力,导致主营业务进一步削弱。长此以往,上市公司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陷入发展的困境。

对于市场而言,上市公司跨界追热点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它容易引发市场的非理性波动,干扰投资者的决策。当大量资金涌入热点领域时,可能会导致其他行业的资金短缺,影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追热点而进行的不实信息披露和违规操作,也会破坏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损害市场的健康发展。

北京商报评论员 周科竞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