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这五年】数据“新特产”如何改变贵州


数据+仓储:配货准确率99.99%

  大数据在贵州能做的,可能比你想象得多。

  在全省超市零售业最大的常温仓库,每年有超过30亿元的产品配送到全省各地,而配送的准确率可以达到99.99%。因为准确率太高,现在门店取消了验货环节,而准确度的秘密就藏在货品的条形码里面。

  “原来是人找货,现在是智慧仓储系统自动派单到人。”贵州合力超市集团物流部负责人杨飞虎向记者介绍了智慧仓储系统,“从收货、拣货、转运、搬运、装车到录入车牌号,所有作业都是扫描来解决。”他表示,仓储物流的每个环节都由系统计算之后,主动把任务推送给员工。“现在最高峰一天出5万箱货,劳动效率提升了30%左右。”

  “以前我们收取供应商的证件资料,全部靠人工一张一张地去核对纸质单据,每个单品要核对三张,一天两三千张单据要花三个小时核对。”贵州合力超市集团生鲜物流副经理谭雪飞真切体会到了信息化对仓储带来的改变。“现在商品的标签信息、订单量、订单件数这些信息全部在标签上,员工只需要进行一次标签扫描,整个订单信息已经进入了系统。”

数据+渲染:从存到算转变

  如果说仓库的智能化是数据“新特产”对实体经济的赋能,那么在贵州公司信息园,数据则实现了从存到算的转变。

  “《哪吒2》大量渲染都在我们这些信息园来完成的,信息园智算资源已经超过了1万P,预计在2026年超过3万P。”中国电信贵州公司信息园算力中心副总经理田林青表示,当前信息园正在和行业头部渲染企业加强合作,依托于基础算力为影视渲染、气象分析、酒类酿造、城市管理等行业领域提供相应服务。

  目前,贵州在建及投运的49个数据中心,总算力规模超过92.6EFlops,智算占比、国产化率、区域集中度均超过90%,成为全国智算能力最强、智算资源最多的地区之一。

数据+行业:垂类大模型赋能产业升级

  但要真正让数据成为“特产”,还要将数据用好、用足。近年来,贵州持续推动数据产业向生态聚集,强调坚持算力、数据、应用、产业协同联动,直接服务于各行业的垂类大模型。

  在贵阳清镇这家养鸡场,已经实现了大模型指导养殖。

  企业的中央集蛋线正在将刚刚产下的鸡蛋从鸡舍运到蛋库,这里每天可以产出鸡蛋17万枚,每个鸡舍里面至少养殖有75000只蛋鸡,但每个鸡舍只需要一位养殖工人,因为大模型已经帮助他们输出了精细化的养殖方案。

  “1个鸡舍里面布置的有4套传感器在里面,每次上饲料和下饲料的时候,称重这个数据会实时传到咱们的平台来。”贵州航天有限公司智慧农业研究院副院长李露林表示,传感器可以实时传导鸡舍内的气温、每只耗料、死亡淘汰数等等,让养殖更轻松。

  “鸡舍一旦有异常就会马上发送报警到我们的手机上。”贵阳农投小坡蛋鸡厂厂长章红表示,大模型上线后,产蛋率提升4~5个点。

  现在,这家公司的鸡蛋直接供应到贵阳533所学校、盒马鲜生等大型商超。

  传统刺绣领域也在和数据“新特产”结合,今年9月,运用大模型设计出来的贵州苗绣产品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

  “我们的大模型上面有大概超过5000款的传统纹样。AI生成辅助设计一些线稿和图片,一分钟可以生成几十个参考图片。”贵州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产品设计师张瑾娆表示,现在企业已经运用大模型设计了手机壳、奶粉包装罐等等。

  “这是个专注于苗族刺绣非遗的AI大模型,收集了近三十年所收集的苗绣纹样数据信息,防止技艺失传,以往要两周的设计时间现在两天就能完成。”贵州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龙禄颖说。

数据+智能驾驶:驶入未来快车道

  作为“新特产”,贵州的数据不仅用得好,也卖得好。在自动驾驶、人脸识别、生成式大模型等运用中,数据标注让AI读懂图像、文字,而贵州是全国最早发展数据标注产业的地区之一,重点培育数据标注企业20多家。

  这家位于贵安新区的数据标注企业就是为省外的智能驾驶汽车厂提供服务的。

  “拿智能驾驶来举例,每个月做的3D框能突破上千万个,基本都在为国内的智驾做标注。”瓴泓智能科技(贵州)有限公司纪查部总监王平富对未来充满期待,“我们的规划在2026年实现营收破亿,2030年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头羊。”

  就在这个月,贵州推出25条措施,推动数据标注在内的数据产业加速发展。到2027年,贵州预计要打造500个以上大模型应用场景,作为“中国数谷”发展的新型特产,数据正在从存储对象转变为生产要素,既服务于本地特色产业又通过数字产业辐射全国。从“东数西算”的算力底座,到“一业一模型”的精准赋能,贵州正持续探索一条以数据要素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

施秉融媒 吴昌前 杨 彤

记者:刘粒粒 梁林杰 邵小芮

一审:杨云婷

二审:汤成伟

三审:谢红娟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