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1.83米?按去皮原理,真实身高1.80米;月收入1万至3万元?一律按最低1万元算;练跆拳道、爱喝酒、孝顺?这三项合一就是家暴预警啊!”只见视频里的“相亲分析师”手持记号笔在白板上疾书,网友们听得津津有味,一边点赞一边提问咨询——这类标注“婚恋军师”“相亲分析师”的主播正在社交平台上悄然走红。他们以“避坑指南”为噱头,用“爱情公式”量化相亲对象价值,吸引着大批迷茫的年轻人。但记者调查发现,这些看似专业的“鉴定服务”,实则暗藏多重套路。
探因
相亲对象“注水”难以分辨
在各种社交平台上,自诩为“婚恋军师”“相亲分析师”的博主遍地开花,有人甚至拥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粉丝。
为什么这类博主突然火了?这要从相亲的一大痛点说起。
很多年轻人表示,别人给自己介绍对象时,常有夸大其词、隐瞒缺点的做法。“我问男方多高,介绍人说比我高,结果见面一看,确实比我高——我1米58,他1米60。”“介绍人说对方特别老实,我还挺高兴。结果见面一看,那人连话都说不利索,全程就低着头玩手机。也没什么爱好,就喜欢在家待着,感觉都有些和社会生活脱节了。”不少网友在网上分享自己遇到过的离谱相亲经历。
为此,很多人对相亲这种模式产生了一定的不信任感,于是,号称给相亲对象“挤水分”的“相亲分析师”“婚恋军师”逐渐受到追捧,他们自称能从介绍人或相亲对象的话语里剥除谎言成分,分析出对方的真实情况,见招拆招,并给出建议。
“不要看介绍人说了什么,要看介绍人没说什么。”“如果介绍人说对方非常漂亮,颜值大概率就是中等偏上;说漂亮,就是普通长相;说长得还行,就是有点小丑;说长得一般,就是非常丑。”“说家乡只说是哪个省,但不说具体城市的,肯定不是省会或者大城市,而是你根本没听过名字的小县城。”很多人觉得,这些“相亲分析师”说得很有道理,直呼“比微短剧的反转还要爽”。
一时间,“婚恋军师”“相亲分析师”成为社交平台上备受年轻人追捧的情感博主新赛道,甚至有博主三天就涨粉30万。
套路1
主观臆断乱贴标签引流
“相亲分析师”们说的貌似有些道理,但他们的判断真的准确吗?
一个拥有120万粉丝的博主,在分析一个“相亲男”的情况时这样说:“今天我们来看相亲男的谎话——‘身高1.79米’,记住,男人的身高四舍五入向下‘入’,身高1.79米等于1.70米;‘长相端正’,这儿我们要给他打个问号,记住,相亲市场上没有长相端正一说;‘成熟’这两个字等于又丑又老;再来下一句——‘潜力股’等于什么?现在啥都不是,反而是个贬义词;再往下面看,‘有福相’就是体重比较胖;‘有点颜控’,意思是他要找一个‘刘亦菲’;‘在家族企业工作’,意思是全家人在一个厂里打工;‘父母一直想让我考公务员’,那就是考不上;‘周末回家打理家业’,那就是秋收呗;‘家里有一辆国际大牌代步车’,国际大牌这四个字保准是陷阱;‘老家两套房’,大概率是农村自建房;‘想和你在杭州安个家’,证明在杭州没房,想找一个女的陪他还贷款……所以老师总结一下,这人心眼真坏!”博主一边说一边在白板上标注“丑”“老”等字眼。
分析完男方的条件后,这位“相亲分析师”又开始分析这位相亲男对女方的要求:“首先看‘要求不高’,记住了,要求不高就是要求很高;‘喜欢勤俭节约持家的女士’,这表示什么?你不能花他的钱;‘无不良嗜好’,什么叫不良嗜好?在这个男人的视角里,追星、旅游、看演唱会,包括你吃点进口车厘子、吃个海底捞、吃点安格斯牛排,甚至去充一个盒马、山姆会员都不行;‘有孝心’,这是要求对他的家人有孝心……”
这位博主说得一本正经、掷地有声,在没有见到本人、没有实际验证的情况下,仅凭个人主观臆断,就将这名相亲男士“鉴定”为又老又丑又胖、没房子、骑电动车、抠门,还要求女方美貌、不花男人钱、只能孝顺他父母不能孝顺自己父母的“下头男”。
套路2
所有条件量化打分吸睛
“车价100万(元)以上10分,房价300万至500万(元)16分,985硕士9分……”还有“相亲分析师”展示着自制的相亲竞争力图表,将相亲者的年龄、收入、房产等条件逐一量化打分。然后将男女双方分成ABCD几个等级,画线匹配。
“把所有条件全都量化打分,这不是把人给物化了吗?让人感觉不适,太扭曲年轻人的择偶观了。”一位看过“相亲分析师”视频的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感受。
记者浏览了大量“相亲分析师”的视频,发现场景惊人的一致——一个非常年轻的博主,在一面白板上写下相亲对象的情况,然后拿着记号笔一条条分析,标题基本都是“这个男人能嫁吗”或者“这个女人能娶吗”等吸睛的话题,里面的分析也都是一个风格,好像都是从一个公司“批发”出来的。一些博主还在视频下面主动标注“节目效果”“虚构演绎”“仅供娱乐”等字样。
套路3
收费咨询都是模板化答案
在各类社交平台上,这些相亲分析视频虽然是免费观看,但当一些人开始联系博主时,有些就会被引入收费模式。多数“相亲分析师”不在账号主页直接售卖服务,而是引导添加助理、加入群聊详询,通过平台外的第三方渠道提供付费咨询。
博主会通过连麦、一对一咨询甚至包年等方式提供服务,甚至还有售卖AI相亲智能分析工具的。
对于这样的相亲分析,很多网友只当乐子,一笑了之。但也有些人被这样的博主“套牢”,进一步购买了婚恋咨询服务。
“首次咨询只要19.9元,能问3个问题!”低廉的体验价成为吸引用户的诱饵。用户与其私信联系后,就会收到情感咨询服务的推销。3个问题根本解决不了什么疑惑,如果还想继续提问,就得升级成几百元甚至几千元的包月咨询服务。而在这类情感咨询服务中,很多人都曾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
网友小柳告诉记者,她曾购买过198元的“择偶定位服务”,承诺随时解答问题。加了助理微信转了钱,对方发来一个表格,让她填写自己和相亲对象的年龄、收入、家庭背景,说要录入“爱情公式”系统。
可接下来的五次咨询,她得到的全是模板化答案:问“男生主动买单是不是加分项”,回复是“小心他想用金钱控制你”;问“对方提到未来规划该不该当真”,答案是“画饼而已,收入没达标都是空谈”;最离谱的是她问“要不要和对方看电影”,答复是“第一次约会就看电影,他肯定想搞肢体接触”。
直到今年夏天,她偶然发现这位博主给另一位粉丝的回复和给她的一字不差,才惊觉自己被骗了,赶紧找助理要求退款,对方直接发来聊天记录:“我们提供了五次咨询,服务已经完成。”
小柳说,后来她还是和那位男士见了面,接触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对方其实是个会喂流浪猫、会主动帮老人提东西的温暖男生。这时她才明白,那些“相亲分析师”嘴里的“鉴定准则”,不过是制造焦虑的话术。
还有人被引导购买了升级版的婚恋咨询服务,这类服务里最典型的就是“挽回咨询”。31岁的林晓(化名)因为男友要与她分手,购买了99元的体验咨询,“导师”通过两小时长谈将分手归因于她情商不足,推销4800元的“半月挽回套餐”。林晓购买该套餐后,“导师”在服务期间仅给她发送了网上随处可见的“提升指南”,教她发朋友圈营造人设。半个月后没有效果,“导师”又以“进入破冰期”为由,诱导她再付4800元升级服务。当林晓发现按“指导话术”沟通反而惹男友反感时,想要退款,却被以“未按计划执行”为由拒绝,近万元打了水漂。
观点
爱情不必用公式衡量
“‘相亲分析’实则是互联网领域的新赛道。在相关主播追逐流量的过程中,存在着虚构剧本、人为制造反转与爽点、语言分析走极端的可能。”中国政法大学传播伦理研究学者阴卫芝指出,这类话题能够收获高流量,一是由于对婚恋相亲话题感兴趣的基础人群大,二是因为这类传播内容踩中了人们爱看热闹的心理。“相亲分析”的走红,也折射出年轻人择偶时更加追求个性,以及现代社会对相亲与婚恋问题的焦虑。
所谓的“相亲分析师”“婚恋军师”,对于建立亲密关系真的有帮助吗?阴卫芝分析,网络上流行的“相亲分析师”多数并无专业资质,准入门槛低,是被包装出来的,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认知。这类传播内容预设了相亲一定会欺骗对方的前提,大家抱着审视的态度恶意揣度彼此,让人际关系变得物质化、扁平化、标签化,加剧了人际关系中的不信任感和疏离感,让相亲处于针锋相对、剑拔弩张的氛围中。“爱情是一种具身的主观体验,需要跟着感觉走,不必用公式、评分表来衡量。”
此外,在追求流量变现的过程中,网络“相亲分析师”“婚恋军师”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情感咨询服务消费套路多,也让消费者的体验打了折扣。
“相亲分析师”的传播内容并非靠谱的恋爱行动指南。阴卫芝认为,要理性、审慎地看待这类内容,现实生活中不应完全将其作为评判相亲对象的依据。本报记者 代丽丽 胡子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