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位一体”监测守护九寨沟


探秘震后湖群生态之变

九寨沟秋日画卷。图据九寨沟微信公众号

  ADCP无人船九寨沟测流。 徐瑛蔓摄  ADCP无人船九寨沟测流。 徐瑛蔓摄

  “九寨归来不看水”。被游客誉为“超5A级景区”的九寨沟,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湖泊、瀑布和溪流,水质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从翠绿到深蓝,从金黄到银白,变化莫测,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拍照打卡。

  看着眼前的美景,你可能想象不到,8年前一场大地震,让九寨沟生态系统面临严峻考验。九寨沟管理局科研处高级工程师肖维阳告诉记者,2017年“8·8”九寨沟地震给遗产地,特别是火花海、熊猫海等部分湖泊造成伤害,震后周边山体出现了滑坡、崩塌等,影响到了湖群景观生态。

  为更好地保护九寨沟,同时赋能世界遗产永续传承,2023年4月,四川省水文中心、阿坝水文中心联合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和九寨沟管理局启动九寨沟水量水质水生态“三位一体”监测试点工作,科研团队选取犀牛海、箭竹海、熊猫海、五彩池、五花海、长海等6个典型湖泊,运用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对湖泊物理生境、水文情势展开调查。

  如今,这项已历时两年半时间的监测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10月中旬,记者走进九寨沟国家级生态水文实验站,探秘震后九寨沟湖群生态现状。

实地科考

部分湖泊沼泽化风险加剧

  “以前五花海近岸看不到这么多水草,现在浅水区藻类和水生植物快连成片了。”阿坝水文中心工程师高贤军指着五花海水域,道出科研团队的核心担忧。科研数据显示,除五花海外,箭竹海、犀牛海等多个湖泊也出现类似沼泽化迹象。

  团队通过追溯发现,这一现象与2017年“8·8”九寨沟地震密切相关。据原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在震后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地震共引发153处地质灾害隐患,其中96处崩塌、16处滑坡产生的松散堆积物,成为生态隐患的源头。“每次强降雨都会把山体的松散泥沙冲入湖泊,既造成库容淤积,又为水生生物生长提供了养分。”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黄晓荣解释。

  更关键的是,九寨沟湖泊本就存在自然沼泽化趋势——流水携带的泥沙在湖泊沉积,逐步形成沼泽并缩小湖面。而地震带来的“额外”泥沙输入,让这一自然过程加速了5至8倍,部分湖泊沼泽化风险加剧。

  从这个角度来看,九寨沟美丽的湖群景观并非一成不变,面临着湖泊景观向沼泽化景观演变的风险。

科技赋能

“三位一体”水文体检

  要守护九寨沟的碧水清波,必须未雨绸缪。为此,2023年,阿坝水文中心联合四川省水文中心、四川大学等多方力量,创新启动水量、水质、水生态“三位一体”监测试点,为震后九寨沟湖群做全面“体检”。

  2024年,科研团队采用水上水下一体化技术,完成湖群物理形态科学测量,形成的专项报告不仅为高原湖泊库容测算积累了典型案例,更构建起“空天地水”一体化监测技术框架,为河湖地貌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撑。

  在监测网络布局上,团队在九寨沟沟道内布设6个流量站、6个水位站、4个雨量站、3个水生态断面及1个水质监测断面,沟外增设水文站,形成覆盖全域的生态水文站群。通过实时在线监测与传统人工测验结合,既掌握了“九寨沟年径流量约2亿立方米”的基础数据,更发现其独特水文规律——因上游湖泊的蓄积迟缓作用,九寨沟水量消退比普通河道迟缓一个月。10月是九寨沟的丰水期,这一特性为生态保护与旅游管理提供了关键依据。

  同时,监测范围向阿坝州等生态脆弱区延伸,持续强化“水量-水质-水生态”全链条监测能力。在水生态领域,九寨沟“网红动物”水獭也在网上火出了圈,监测团队已记录了60种浮游生物,可以通过浮游生物的动态变化,作为九寨沟生态平衡的“晴雨表”。

  在技术突破上,团队通过无人机航测与多波束测深技术,对震后湖泊进行高精度三维重建,精准量化地震前后湖泊面积、水深、库容的变化,为灾害影响评估提供了精确数据支撑。相关成果预计2026年底形成,未来可实现水质状况的远程动态监测。

  从震后生态修复到长效保护,从局部监测到全域治理,四川用科学与创新为九寨沟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未来,随着生态水文监测体系的不断完善,这片川西北高原的璀璨明珠,将永续绽放迷人光彩。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柴枫桔徐瑛蔓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