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成果“落地生花”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均加大了对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完善促进创业的政策,为青年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记者近日采访发现,不少大学生选择在校园里创造一番事业,越来越多的奇思妙想、创意点子走进现实、结出“金果实”,大学生也在实践中增长了技能,积累了经验。

  研发“蜘蛛侠”

  科研成果上生产线 博士生开了公司

  “蜘蛛侠”公司董事长、北交大运输学院博士生陈俊熙操控

  “前方发现裂缝,请注意。”在漆黑的全封闭环形绝缘管道内,拥有8个触角、头顶探照灯的机械“蜘蛛侠”正在精准巡检。这款管道巡检机器人,由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自治运行控制系统研究中心学生科研团队研发。学生们依托项目成立了公司,推动科研成果在雅砻江水电基地等实际场景落地应用。

  这家“蜘蛛侠”公司的董事长是北交大运输学院博士生陈俊熙。最近他正在准备博士毕业论文,内容就聚焦这次创业的经历。陈俊熙本科和研究生都在北交大就读,所在的实验室深耕机器人研发。研究生入学后,导师发现他对机器人技术和产业转化很感兴趣,就给他安排了一项任务:牵头梳理实验室的技术成果,试着做一做产品转化,巡检机器人就是其中之一。

  创业的底气源于实验室深厚的科研实践。陈俊熙说,团队调研后发现,水电输送管道巡检机器人有着较为广泛的产业需求和发展前景。“这类管道具有绝缘性和环形嵌套的复杂结构,传统管道机器人的运动模式多采用滚轮或磁力吸附,在实际运行中碰到弯管、不规则管道时,很容易发生动作变形,甚至侧翻或被卡死。”他说,为此,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柔性八轮结构——机器人作业时,8个轮会互相提供足够的支撑力,精准抓握管壁,在水平和竖直方向都能实现360度行走,保障稳定性。

  科研成果不断从实验室诞生,然而进入生产线却绝非易事。目前,机器人历经了4次技术迭代。陈俊熙说,几乎每次都会遇到些意料之外的难题。“比如,在一次实地检验中,机器人在管道里突然不听指挥。大家花了很长时间追根溯源,才发现原来是电线的重量导致管道自然沉降,机器人巡检区域的实际高度发生位移,让机器人迷了路。我们又重新设计激光雷达定位算法,才攻克了难题。”

  真正创业开公司,陈俊熙才发现,自己需要随时转换身份,不光做科研人员,还要当“商人”。“我学会了在合同里‘抠字眼’。”他笑着讲起自己在公司经营成本控制方面的经验,“比如,要在合同里注意验收标准、付款周期等关键词,可以减少额外公关和资金拖欠的风险。”

  目前,“蜘蛛侠”公司已入驻北交大大学生创业园,获得了免费的孵化空间以及政策咨询、投资资源对接等服务。北交大介绍,创业园已累计孵化学生企业134家,覆盖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人工智能、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行业领域。

  本学期,陈俊熙多了一个身份——北交大朋辈创业咨询师。他说:“希望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助力更多‘金点子’落地生根。”

  问题转化成课题

  本科生自研平台 获500余家院校应用

  “码上”智能教学平台项目学生负责人高德润进行演示。

  本学期,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的2025级新生用上了“码上”智能教学平台。该平台是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徐童带领几名本科生研发的,基于AI(人工智能)大模型,它可化身编程“AI教师”,为学生提供实时、个性化、启发式的编程辅导答疑服务,已在全国500余家院校大规模应用。

  “大一学习编程时遇到的实际难题,让我产生了创新创业的想法。”项目学生负责人高德润说,编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而多数本科新生是零基础。初学编程时,每个代码的错误都可能导致程序运行失败,可一个个代码检查非常浪费时间。不仅如此,编程还和解数学题一样有多种解法,而标准答案只有一个,大家也希望知道自己的解法和思路是否可行。

  两年前,有了想法的高德润与同学杨中天、邱天泽一起,在老师徐童的带领下,开始研发编程答疑平台。他们白天上课,只能晚上讨论,丝毫没有影响研发进度,仅用一个月就开发出了一款可以模拟教师思维答疑的演示系统,这也是“码上”平台的雏形。随后,在学校信息化技术中心的支持下,平台率先接入校内教学云平台辅助日常编程教学。

  徐童介绍,一般情况下,用户向大模型提问,它会直接给出答案,但具有教育属性的“码上”平台不同,它会以老师的视角,循循善诱地进行启发式教学。他以编程教学常见的代码纠错场景为例,当学生就代码错误向“码上”提问时,大模型会通过5个步骤引导学生修改:提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般性思路;帮学生总结自己的代码思路;“宏观地”指出错误,比如告诉学生是“参数问题”,但不会直接说出是哪个参数出了问题;进一步指出错误之处,并告诉学生修改思路。最后,大模型才会给出修改后的正确代码。

  在徐童的指导下,高德润和团队成员还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又陆续攻克了大模型并行调度算法、动态提示词库、代码预处理、智能辅导流程等核心技术,使系统教学答疑的准确率相比直接使用大模型提升了21%。

  在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码上”平台获得全国总决赛金奖,多家大模型企业向他们抛出了战略合作的橄榄枝。“要从需求出发,解决不断涌现的实际问题,创新创业项目才有价值。”徐童说。

  目前,团队正持续升级“码上”平台,致力于为更多群体提供大模型数字素养公益培训实训服务等,助力高等教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呵护“金点子”

  “绿创空间”升级亮相 27支团队入驻

  北京林业大学“绿创空间”为学生创新创业护航。

  大学校园是“金点子”的诞生地,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阵地。记者注意到,多数北京高校都在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举办专家讲堂、训练营、体验日、成果展等活动,在专业培训、政策咨询、工商注册、导师辅导等方面为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今年秋季学期,北京林业大学“绿创空间”升级亮相,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新“摇篮”。目前,已有27支团队入驻“绿创空间”,学生们围绕林草行业、生态文明等符合该校专业特色的“绿色”领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记者在位于北林大图书馆3层的“绿创空间”看到,约300平方米的空间里,规划了洽谈区、办公区、展示区、会议室等。其中,面积最大的办公区设置了56个工位,配套电脑、文件柜等。工作人员介绍,“绿创空间”给每个创新创业团队配备了两个工位,此外还有两个共享工位,满足团队日常办公需求。办公区旁还单独隔出了一间会议室,创业团队可以借用场地开会交流、洽谈业务等。

  正值试验关键期,“胶通绿径”团队学生负责人吴浩楠正带着几位成员在会议室里围绕产品生产技术和未来推广规划开展讨论。

  “针对室内装修甲醛污染问题,我们利用自主研发的高活性交联、增韧及高效防霉一体化技术,开发出一款植物蛋白木材胶黏剂。这种‘天然胶水’不仅零甲醛,还具有高耐水、抗冲击和防霉变等优势。”吴浩楠在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读大三,他说,他从大一开始就和伙伴一起做创新创业项目,当时技术还在实验室孵化。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科研成果已经走上生产线,完成小试和中试,质量通过合格检测。目前,学生们正在创新创业导师的带领下,开展技术升级,目标是开发更低成本的胶黏剂,推动木材胶黏剂及人造板的无醛化制造。

  “胶通绿径”团队的创新创业进度在“绿创空间”遥遥领先。北林大介绍,目前多数团队还处于项目孵化阶段。该校为入驻团队提供常态化的专业咨询支持,通过对接专业服务机构与资深顾问,提供精准高效的一对一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实操难题,降低创业门槛与风险。该校还构建了“课程+指导+咨询”三位一体创业指导体系,帮助学生拓宽创业视野,为创业项目精准把脉、破解难题。

  高校学生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然而,怀揣梦想的创业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大学生创新创业如何行稳致远?北林大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创业教育指导办公室主任刘畅认为,创新创业,不是一股脑地让学生都去开办企业,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赛事,进行创业落地,面向国家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这不仅能锻炼创新能力,也为大学生提供了继续深造、就业创业的机会。”她希望大学生更加“纯粹”地创新创业,在赛后也要把创新创业项目利用好、发展好,让“金点子”结出更多“金果实”。本报记者 何蕊 文 受访者 供图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