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需要“一键转人工”


  不同于年轻人对数字智能产品的使用逻辑,老人操作的每一步,可能都需要从头学习。遇到困难除了“麻烦子女”,他们也期待有明白人能问问。一份《移动互联网应用(App)适老化改造调研报告》显示,中老年人对App适老模式主要需求之一即是人工客服。但记者发现,寻找人工客服,如今在相当程度上仍是一种对耐心的考验。

  调研样本

  问题没发完 对方已“断联”

  65岁的康阿姨,平时爱追剧,为了方便,她付费158元购买了某平台的年度会员。最近不时出现“掉线”情况,重新登录很麻烦,康阿姨决定找客服问问,这一找,却让她犹如陷入了“迷宫”。

  首先,想触达客服的入口就不容易。会员中心、订单、设置……戴着老花镜,康阿姨仔细辨认着页面上的小字,逐个点进去查看,许久才在“帮助与反馈”里,找到“在线客服”。

  点击进入后,一个带着笑脸的“专属智能客服”弹窗跳了出来,列了一串“猜你想问”的问题。康阿姨皱着眉看了半天,没有适合自身情况的,只好打字输入“账号经常掉线,视频看不了”。等待数秒,智能客户回复了一段模板文字:若您遇到账号使用问题,可尝试以下操作……这样的回复看得康阿姨云里雾里,想找位人工客服直接帮忙。

  连续输入2次“转人工”后,终于接通“专享人工客服”,康阿姨赶紧开始打字。但老人眼神不好,手指又慢,还没描述完,页面就弹出提示:因您长时间未咨询问题,对话已经自动断开。“我还没问完呢!怎么就断了?”康阿姨又气又急,“这到底是真人还是啊?我们老人打字慢,就不能多等两分钟吗!”

  康阿姨的遭遇不是个例,记者调查发现,不少视频网站都存在类似情况。开通会员、续费等标识十分明显,“客服”入口却相当难找;部分平台的智能客服只能识别预设问题,若用户描述超出模板范围,仅能机械回复“请描述您的问题,我们好为你提供对应服务”,既不转接人工,也不提供其他解决方案。

  客服“藏”得深 有话难直说

  面对消费者五花八门的需求,单凭机器程序显然无法胜任。遇到售后问题,王女士都尽量在对话框中“呼唤”出真人客服来沟通。“但在服务高峰期,人工客服可能无法及时响应,我又不能啥都不干一直等着。”和康阿姨遇到的情况类似,一旦没有及时与人工客服建立联系,对方很快就会结束对话。下次询问,又要经历从机器客服到人工客服的切换过程,并且呼唤出的“真人”往往已经不是之前那位客服了。一切问题又要重新叙述,令人耐心全无。

  “还是打电话吧!”线上折腾了半个多小时,康阿姨实在不耐烦。相较对着屏幕点点点,老年人更倾向“有话直说”。但通过“智能客服”问到的客服电话,拨通后传来的也是机器女声:“您好,请简单描述相关问题。”康阿姨描述一番后,对方却显然无法理解,继续播报“购买会员未生效请按1,观看提示付费请按2,会员还有广告请按3……”康阿姨十分无语,“就想直接问问真人,一步步教我怎么弄,有这么复杂吗?”

  68岁的李阿姨,会用手机导航、刷短视频,偶尔也能线上购物,对网络操作算是较为熟悉,但想要“自助”找到真人客服也并不容易。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联系物流网点,咨询自己的包裹有无派送的经历。按照物流显示电话拨打过去,耳边响起机器播报,“上门揽收请按1,业务咨询请按2,邮件查询请按3……”

  “本来我以为应该是邮件查询,按了3后,发现无法接入人工服务。又返回上一层,从头听到尾,最后听到了人工服务。按键进入后,告诉了我一串数字,拨打了没人接。我就又重新听了一遍,换成了业务咨询,这才有人接电话。”李阿姨称,业务咨询的工作人员其实并不负责查邮件,但总算是个“真人 ”,帮着转到了查询部门。“折腾了半天,好在自己解决了问题,换个老人哪行啊!”

  多“回合”召唤 还得排长队

  如果说克服一系列麻烦,能够找到人工客服还算可以接受,还有一些平台,在经历一连串的播报和跳转后,也很难甚至无法接入人工客服。

  例如,微店平台的售后模块,完全采用自助服务模式,相当于将一份“指导手册”进行线上电子化。无论点击什么问题,弹出来的都是更多问题的咨询列表。点击“在线客服”,弹出来的也是“智能助手”。

  令人哑然失笑的是,记者尝试对着智能助手输入“人工客服”,对方竟“劝说”起来:“亲,您先和我说说具体情况,说不定不需要进入人工客服啦”;“别着急转人工,我可是经过精心训练的”;“理解您的心情,但我真的有实力帮您”……足足三次“人工客服”的召唤下,对方才弹出转人工的链接,并称“前面还有40人排队,是否确认?”

  在“铁路12306”App的“敬老版”模式下,有“在线订票”和“电话订票”两大功能。后者并不是很多人设想的,拨打后请工作人员帮忙订票,而是仅有“××功能请按×”的电子播报声。记者点击按键,逐层听取播报内容,未找到人工服务对应途径。并且该播报模式层级多、内容冗繁,需要精力更加集中、适时做出按键选择,对使用者能力其实有相当要求。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用智能客服代替人工,可以为企业节省成本,背后算的是一笔经济账。未来客服系统应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更便于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使用。

  智库点评

  合理分配“人工”与“智能”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人工智能系副主任苗方建议,可以继续引入先进的辅助技术,让智能客服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在他看来,目前智能客服的这种对话大模型,是一种“你问我答”的被动状态。若引入类似“智能体”的技术,可以为其增加外部知识库,让大模型在回答问题时检索外部知识,实现信息或知识的全面串联,深度解决用户的问题,更好地“听懂人话”。

  互联网产业时评人张书乐认为,技术的使用不能失去人文关怀。企业降本增效的同时,不能牺牲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人工客服有着智能客服无法替代的作用,尤其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来说,人工客服显然更加便捷。企业在使用客服系统时,应合理分配智能客服和人工客服的占比,像‘一键转人工’等服务选项是必不可少的,让客服系统真正成为服务的工具,而不是为使用者添堵。”

  本报记者 魏婧 徐英波 文 冯晨清 制图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