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评弹《菜肉馄饨》和即将上映的电影,味道是不一样的,而且这是现实题材评弹作品第一次成为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上海评弹团团长、中篇评弹《菜肉馄饨》制作人高博文的这番话,让人们对这部即将亮相的新作充满期待。11月8日、9日,这部融合上海烟火气与传统评弹韵味的作品将登上兰心大戏院,作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为观众献上一场兼具都市轻喜剧质感与代际和解温情的演出。
改编 尝试现实题材
说起评弹版《菜肉馄饨》的诞生,绕不开高博文与这个IP的一段“缘分”。他不仅和该剧的原著小说作者金莹早有交集,还在电影《菜肉馄饨》中客串医生一角。也恰恰是在客串拍摄的过程中,高博文被作品扎实的文本打动,萌生了将其改编为评弹的想法。
“电影马上要在全国上映,作为今年唯一一部沪语电影,之前《爱情神话》《繁花》的热度已经证明,全国甚至海外观众都爱听上海故事、看上海生活,方言不会成为障碍。”高博文坦言,他希望借助电影上映的热度,让更多人关注到评弹这门传统艺术,“评弹不能总守着老本子,也需要更多现实题材的作品,贴近当下观众的生活,这样才能让年轻观众愿意坐下来听,也让老戏迷看到评弹的新活力。”
为打磨好这碗别样味道的评弹“馄饨”,高博文集结了上海评弹团的“老少阵容”。小说中描写了上海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于是他请来特邀资深评弹编剧、一级演员徐惠新担任编剧及主演,再加上郭玉麟、毛新琳两位老艺术家坐镇。“他们的表演不仅带着地道的上海烟火气,也能让观众看到如今上海的老年人也会和年轻人一样对爱情有渴望、有需求。”高博文说,“周慧、陶莺芸、朱琳、徐一峰等中坚力量与青年演员的加入,能给传统评弹注入新鲜表达,让剧目既有老味道,又有新活力。”
破圈 创新传统艺术
评弹版《菜肉馄饨》并非简单复刻电影情节,而是以评弹特有的吴侬软语、弹唱结合的形式,重新勾勒上海市井生活的细腻画卷。从退休工人的日常琐碎,到代际之间的观念碰撞,再到邻里间的温暖互动,都将通过三弦、琵琶的伴奏与演员的婉转吟唱娓娓道来,既保留了原著中对上海生活的细腻描摹,又发挥了评弹“说噱弹唱演”的艺术特色,成为一道融合传统韵味与现代都市气息的“文化佳肴”。早在9月30日,兰心大戏院就已开启该剧的售票通道。消息一出,不少戏迷第一时间关注,有网友留言:“演出是晚上7时15分开始,要是夜场结束后能吃上一碗热馄饨,那可太圆满了!”
随着电影《菜肉馄饨》上映在即,评弹版的登场无疑将为这个IP增添一抹传统艺术的亮色。对于高博文和整个创作团队而言,这不仅是一次IP改编的尝试,更是一次让评弹“破圈”的探索——用上海人熟悉的“馄饨”故事,让更多人在吴侬软语里,听到评弹的新魅力,也品味出上海的烟火温情。 本报记者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