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且看今日长江两岸,随着一系列保护措施的实施,曾经濒危的中华鲟水中畅游,“水质检测员”桃花水母翩然再现,乡村产业红红火火,汉水文化公园绿意盎然……一幅幅人水和谐的秀美图景徐徐铺展,让“诗和远方”成为触手可及的日常。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从岸线整治、排污口溯源、污水治理,到长江“十年禁渔”;从长江保护法全面实施,到跨省域跨部门协作。我国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实现了从大开发到大保护的历史性转变。
中华鲟是长江水生生物的旗舰物种,曾面临野外灭绝风险。十多年来,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持续开展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时空分布与增殖放流效果监测评价以及人工繁育等工作。截至今年,研究所已累计为长江沿线放流7万余尾中华鲟鱼苗。不只是中华鲟“回家”,还有江豚洄游、百鸟安家等,每一个物种的背后是一个生态链。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这是神州大地上正在发生的故事,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看得见的未来。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在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杏花村,以前垃圾随风刮、污水靠蒸发、旱厕猪圈随处见、人居环境脏乱差。近年来,通过实施大柏河小流域治理,推进厕所改造、截污纳管、垃圾分类等工作,提升了村庄的“颜值”。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村民也通过销售农副产品、开办农家乐,当民宿管家等方式,吃上了“旅游饭”。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广袤大地,发生美丽嬗变的又何止一个杏花村!“十四五”以来,新增完成8.6万余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以上。遍布大江南北的城镇、乡村,依托绿色家底,在山水上做文章、在生态上下功夫,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水脉就是文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治水实践及其形成的水利文化,成为塑造中华文明的重要元素。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伟大的世纪工程,丹江口市作为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数十万移民为了工程建设,舍小家、为大家,搬迁到新的家园。这种无私奉献的移民精神,成为丹江口市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地以丹江口大坝和坝区为载体,打造出10余处水文化建设项目,让市民游客在休闲游玩时浸润在文化之中。水文化与水工程的深度融合,激活了文旅发展新动能。今年上半年,丹江口市接待游客665.9万人次。
守一脉清流,护百姓安宁。今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为新时代江河保护治理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持续推进、久久为功,中华大地必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