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州日报)
转自:湖州日报
近期,一条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浙江全省推行中小学春秋假,2个假期各放3天,可与周末连休。政策的初衷无疑是美好的,却也伴随着双职工家庭看护难、是否会导致变相补课等喧嚣争议。
诚然,在漫长的学期中插入短暂假期,为家庭提供了错峰出游的便利,于社会而言,也兼具促进消费、均衡旅游资源的效用。
但我们还是不免忧虑,这几天宝贵的留白,会不会迅速被形形色色的研学营、兴趣班、学科强化班所填满?笔者认为,这场变革,不仅考验着学校和社会的定力,更拷问着每一位家长的教育理念。
在这场教育观念的转变浪潮中,家长的角色尤为关键。他们需要从过度关注分数的焦虑中解脱出来,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培养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完善、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家长应学会放手,让孩子在假期中自由探索,发现兴趣,培养自主管理能力,而不是将孩子的每一分钟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生怕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学校和社会也需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学校应提供更多元化的假期活动建议,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社会则应营造一个更加宽容、多元的教育环境,鼓励各种形式的教育创新,减少对分数和升学率的单一评价,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教育评价体系,这个体系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更要重视他们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心理健康。这样的评价体系,才能更全面地反映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才能引导教育真正回归到关注人的本质上来。
无论如何,从关注分数到关注人是一个好的转变,希望我们都能在悠闲时光中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
(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