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雅臣)“近年来,部分不法商家通过‘免费健康讲座’‘专家义诊’‘直播领福利’等形式精准‘围猎’老年群体,将其引流至私域直播间实施虚假营销,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针对私域直播虚假宣传乱象,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强化民生领域反不正当竞争工作,严厉打击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违法违规行为,取得积极成效。”10月15日,在市场监管总局举行的“整治私域直播虚假宣传违法行为”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一级巡视员杨洪丰说。
据介绍,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已征集群众及经营主体提供的问题线索7415个,查办违法案件4516件,罚没金额6876.91万元,责令3611家主体整改,向纪检监察机关移送违规违纪线索95条。同时,针对违法行为向私域直播领域蔓延发展的趋势,市场监管总局对涉嫌虚假宣传的私域直播间、私域直播平台、相关产品生产销售企业等违法主体实施全链条打击。目前,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对私域直播虚假宣传违法行为立案30件。
据了解,私域直播具有用户精准、购买意愿转换率高、封闭性和隐蔽性强以及运营模式多元的特征,给监管执法工作带来了主动监控监测难、“私域”内容取证难、上下游链条追溯难等困难和挑战。对此,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创新举措推进全链条治理。上海通过门店“地毯式”清查、平台“靶向性”整治、源头“溯源式”覆盖、消费“精准性”警示,推进全链条执法攻坚,持续保持执法高压态势,截至9月底立案89件,关闭涉嫌虚假宣传、社区反映较为强烈的保健品销售门店12家。河南探索“穿透式监管﹢全链条执法﹢协同式作战﹢一体化推进”新模式,累计查处直播间虚假宣传案件76件。广东聚焦重点领域拓宽线索渠道、从严打击违法要害,截至9月底立案516件,对两家私域直播平台立案调查。
杨洪丰指出,于10月15日实施的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完善了对虚假宣传违法行为进行规制的法律条款,强化了平台企业责任,为整治虚假宣传违法行为提供了坚实保障。针对基层反映的执法难点,市场监管总局研究制定虚假宣传有关法律适用问题指引,厘清相关法律适用边界,为地方市场监管部门执法办案提供参考借鉴。
市场监管总局提示广大经营主体,在经营活动中要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遵守法律和商业道德,公平参与竞争。平台内经营者要避免利用技术之能挑战竞争秩序边界,借“私域”之名,从事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违法行为;要严格落实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平台责任的要求,不仅自身要合规经营,还要引导和规范平台内经营者依法公平竞争,发现平台内经营者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应当及时依法采取必要的处置措施,按规定向平台经营者住所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监督检查部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