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海峰
秋日的山西省太原市,天朗气清。9月16日至18日,“三晋人大代表采风行”记者团深入这座千年古城,探寻人大代表履职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实践密码。
在太原市人大常委会打出的一套服务代表履职“组合拳”助力下,各条战线的人大代表正将“质量”二字熔铸于履职全过程——从车间实验室的技术攻关,到社区街巷的民生关切;从建言献策的专业精度,到建议办理的落实力度,一幅以高质量履职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正在并州大地徐徐展开。
作为来自企业的太原市人大代表、清徐县人大代表,山西三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牛海君带领企业构建“煤焦油深加工—炭黑生产—尾气发电”绿色循环产业链,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向智能、绿色、低碳转型。公司关键指标全球领先,实现超低排放,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并连续7年入选中国炭黑十强,成为区域碳基新材料产业链“链主”。
山西省人大代表、太原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靳宝全聚焦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所提建议均建立在深入调研与专业研判基础上,从职务科技成果转化、高速公路灾害预警到文物古建筑防火,条条直击关键,凸显“科技含量”。
太原市人大代表、迎泽区人大代表,迎泽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薛凯主导构建“四全”工作模式,以高质量代表工作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通过“全过程”把牢政治方向、“全天候”优化服务保障,夯实履职基础。尤为突出的是“全方位”提升建议办理质量,建立从民意汇集、审核梳理到重点督办的全链条质量管控机制,确保建议“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
作为连任的太原市人大代表,山西弘韬律师事务所副主任白蓉在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实践中,展现出高质量履职的典范。她十年如一日深耕“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带领团队为百余村社提供义务法律服务,将法治力量直达基层“末梢”。
山西省人大代表、太原供水集团维修工段工段长尚绳义,将保障城市供水“100%完好率”的工匠标准精准转化为履职准则,生动诠释了基层代表的质量担当。作为一名常年守护城市供水“生命线”的技术能手,他将安全生产“零事故”的极致追求融入代表职责。履职3年来,他坚持“脚上沾泥”的一线调研法,深入社区将群众关切的搬迁过渡费等问题从“问题清单”精准转化为“履职清单”,并推动妥善解决。凭借技术工人特有的严谨,他将“调研前做功课、调研中抓重点、调研后跟落实”作为履职“标准流程”,确保每条建议都建立在扎实调研基础上。
古交市人大代表、古交市中医医院院长杜变凤,将中医药“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匠心精神融入履职实践,创新构建中医药服务“1234”模式,推动优质资源下沉,使患者候诊时间缩短40%。
太原市小店区人大代表、小店区小店街道康宁街社区党委书记王晓艳将履职故事融入基层治理末梢,依托社区代表联络点,3年收集180余条民意,推动解决供暖管网老化、加装电梯等民生实事,以监督精度提升民生服务品质。她提出的共享单车规范等10余条建议,推动部门专项整治,促进城市管理精细化。
作为行业“领头雁”,山西省人大代表、太原市贝亲好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爱红,创办的贝亲好家政坚持“技能赋能﹢就业安置”,开展11大类技能培训,学员合格率100%,稳定就业率达40%,推动700余名贫困群众通过优质服务实现月均增收3500元以上。在养老领域,她牵头建立13个标准化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近千名老人提供有质量的日间照料服务,客户满意度达85%。
无论是充满科技含量的专业建言,还是用法治精度丈量的民生温度,抑或是以标准化提升的家政服务品质等等,都生动诠释了“履职质量”的丰富内涵。他们在各自领域书写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高质量答卷,为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注入了坚实而磅礴的人大代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