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笛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乡土社会一度曾被视为是落后的、需要被改造的那一方,但是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也造成了人们身心难以安顿的诸多问题,如个体的原子化、家族关系的淡漠,甚至断亲、人与自然的疏离等等。这些问题的背后都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乡土文明。虽然物质和制度文化层面迈向了现代化,但人们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观都保留着乡土文明的惯性,如何保留那些美好的部分,这部热播剧《生万物》带领观众再一次理解乡土中国。
首要理解的就是农民与土地之间关系,正如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所说:“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剧中大财主宁学祥和佃户封二极具代表性,宁学祥每天背着粪篓子给自己土地增肥,大女儿绣绣出嫁当日被土匪绑票,他不愿赎人,甚至让小女儿苏苏替嫁,好不退彩礼,他对土地的偏执与对女儿的无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堪称中国式葛朗台。封二同意儿子大脚娶绣绣的初衷是她陪嫁的十五亩地,但绣绣的决绝让他希望落空,后续几次买地也失之交臂,临死前用尽最后的力气给封家后代传授关于种地的事,“地是爹娘面,一天见三面,不能不敬爹娘,更不能不敬你的地……”对于土地,封二同样精明算计,但他更在乎自己的家人,他用质朴的人伦情感接纳了无家可归的绣绣,接纳了失去双亲的侄子,甚至接纳了邻居家蹭饭的孩子。
其次就是理解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万物》中土匪攻打天牛庙村的策略就是充分利用了乡土社会的“一表三千里”,每个人从自己辐射到社会都有一个亲属关系网,土匪叫来刨墙根的人质都是与天牛庙村民沾亲带故的亲友,两方人马进退为难。这样精彩的剧情离不开原著《缱绻与决绝》的功劳,赵德发老师有描写农村生活的系列长篇小说,他对乡土社会中人与土地、人与人,甚至人与动物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观察。2018年他在上海的一次“城市化进程中的乡土文学”座谈会上讲了一个故事:“农民纷纷进城,城市越来越庞大。我们那里有一座楼上曾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一户人家的窗户里突然伸出了一个牛头。原来是有位老爷爷想养牛,因住在楼房,就买了一个牛犊,用篮筐装着弄上去。那牛偶尔把头伸出来,瞩望远处的青山。后来这牛长大,老爷爷无法牵下来,只好把它在楼上杀掉。”故事简短有力地道破了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尴尬处境。
《生万物》的出彩也正在于抓住了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的深刻联系,每个人物形象背后是真实的生活,而费家嫂子与宁苏苏这一对人物关系也揭露了乡土中国封建残忍的一面,费家嫂子是被封建礼教束缚了一辈子的女性,但同时她也成为封建礼教的代言人,最终毒死了已经奔向新生活的宁苏苏。
有人厌恶土地一生只要逃离,有人热爱土地一辈子安土重迁,也有人停留在对田园牧歌的想象中,而我们需要更多《生万物》一样的作品去真正理解中国的乡土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