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宁初芯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宁初芯)的实验室,记者看到一道道蓝光在镜片下流转,技术人员专注地检测新一批芯片。这些看似小巧的芯片,却蕴藏着巨大的科技与经济价值,更昭示着南宁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之路。
电子信息产业是南宁市重点培育的核心产业之一,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南宁市电子信息产业链初具规模,在半导体领域形成了从上游材料、芯片设计,到中游封装测试、模组制造,再到下游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生态。
“到南宁来,南宁需要这样的产业!”这一句诚挚的邀请,让南宁初芯总经理谢沛杉印象深刻。他坦言,当初决定把总部从江苏南京迁至南宁,正是看中南宁市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及对相关领域人才的需求。“当时我们有20多位员工一起随公司搬迁至南宁落户。五象新区管委会和良庆区政府根据公司的人才住房需求,为我们提供了30套人才公寓,同时南宁市在人才购房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谢沛杉去年被认定为南宁市高层次D类人才,享受到了政府的购房补贴政策。“这对我们外地员工来说深受鼓舞。”谢沛杉说。
接过南宁递来的“橄榄枝”,南宁初芯在邕江之畔开启了发展新篇章。
“现在你们看到的这些芯片,性能指标已经达到行业主流水平。尤其在显示效果,比如色深、对比度、刷新率、功耗等方面表现优异,达到了京东方、惠科等龙头面板企业的技术指标。同时,我们的产品具有成本优势,完全可以实现芯片国产替代。”南宁研发副总万波说。
目前,南宁初芯已有多款芯片通过了京东方、惠科等面板企业的严格测试认证。据预测,该系列芯片全面量产后,每月能为南宁初芯带来上千万元的销售额。“在LCD电源芯片方面,我们累计销售超过200万颗。在新一代智能家居等中小尺寸面板领域,我们最新研发的整合型显示驱动芯片已实现客户送样,目前正在多个客户处进行测试验证,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实现量产。”万波介绍。
“产业出题、科技答题”的机制让创新活力在南宁不断涌动,不仅促进企业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也夯实了本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根基。据了解,南宁初芯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南宁研究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既从高校吸纳应届研究生,又吸引曾在深圳、广州工作的广西籍毕业生回乡,实现了“人才为我所用”到“人才与我共生”的转变。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形成“高校出智慧、企业出市场、人才出成果”的良性循环。
不仅如此,南宁初芯作为链主型企业,一边与其他科技企业联手完善“设计—封测”本地链条,另一边“以链引商”带动下游科技企业落户南宁,形成“引进一个、串联一串、辐射一片”的集群效应。
目前,南宁初芯在产业上下游方面,已深度绑定华虹、晶合、等多家晶圆代工厂。同时,积极与广西华芯振邦半导体有限公司形成本地产业协同效用,共同聚焦南宁市电子信息产业,努力开创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产业链条协同发展、工业产业结构体系完善的新格局,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和技术成果转化,助力南宁市布局构建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
南宁初芯的崛起,是城市与企业的“双向奔赴”。南宁初芯董事长廖炳隆说:“南宁想要通过引进企业建设和开拓芯片产业,而我们企业需要良好的政策扶持和发展环境,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都是对的。2023年企业落户南宁,2024年就拿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获得该称号的企业在全国大概只有14000家。今年又拿到重点‘小巨人’企业称号,获得该称号的企业全国只有1241家。未来我们还有更大期望和目标。”
目前,南宁初芯已启动IPO规划。在中国“造芯”路上,南宁将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报记者阮晓莹 实习生覃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