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丁宏波 通讯员 梅丛婧
“这次对接太精准了,直接帮我们找到了技术突破方向。”近日,在海安新材料产业集群交流对接会上,南通瑞诚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和常州大学教授一拍即合,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公司研发部经理郭晓亮难掩兴奋。
今年,海安围绕“五群十链”产业布局,整合多方资源推出“三驱联动”机制——银政企研融通资源链、供需对接激活产业链、人才引育夯实服务链。在“小规模、多频次、高精准”的服务模式下,“更能打”的产业生态正在海安成形。截至8月,海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396家,居南通首位,其中亿元以上企业超400家;今年前8月,海安工业开票销售同比增长4.7%,总量列南通第一。
“链”金融活水 浇灌专精特新
在海安“功能膜材料”专场活动中,南京大学赖耘教授团队带来的“神奇玻璃”惊艳全场——正面哑光,翻面瞬间晶莹剔透。专家一介绍完,几位海安企业家立马围上去聊合作。
企业敢干敢闯,背后是海安提供的金融服务保障支撑。、海安农商行等拿出“专精特新贷”“筑峰强链贷”,现场预授信620亿元。25家银行和50家企业对接,108个合作意向当场敲定。
金融“及时雨”巧妙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今年,海安已办8场产业链专场对接会,覆盖功能膜、高端装备、纺织丝绸等领域。80多家企业参与,收集近百项技术需求,40多条产学研合作意向落地。太原理工大学的光声检测技术、南通大学的功能纺织品抗菌专利,正从高校实验室奔向海安企业生产线。
“链”企业急需 破除产业痛点
为了解决“买卖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海安组建了10支摸排小组,走访147家企业建“一企一档”,摸出280多项需求。海安市嘉禾化纤有限公司反映原料运费贵、供应不稳定的问题,“链长+培育专班”立马行动:对接本地物流、找稳定供应商,推动难题当场解决。
在实地摸排中,齐克庞德电子(江苏)有限公司提出,抗金属标签所用的铁氧体软磁材料存在长期依赖进口、价格高、周期长等“卡脖子”难题。海安市集群办迅速响应,会同软磁研究专家精准推荐国内龙头企业进行对接。经初步验证,国产材料性能完全达标,企业已启动深度测试,加速推进国产替代进程,未来成本将大幅降低。
不只盘活本地市场,海安还帮助企业“走出去”。借助政府组织的境外考察,环大环保科技(海安)有限公司成功打开泰国、马来西亚市场;江苏联发环保新能源正对接德国冰得集团,把闲置产能变成新机会。
“链”最强大脑 聚力强链壮群
前不久,政府骨干、企业高管、行业导师等百余人齐聚海安市委党校,给海安十大产业链找创新路子。以“1名产业导师+1名政府骨干+N名企业高管+N名成员”的组队模式,高效破解产业链痛点。
作为智能装备产业导师,海安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执行院长刘超全力推进江苏北辰互邦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智能仓库建设。他多次带领智库团队成员前往北辰互邦进行项目对接,重点围绕智能仓库解决方案的设计与落地路径讨论交流,帮助企业实现了仓储管理的智能化升级。
海安搭建产业智库“百人团”平台,政府负责政策对接与资源协调,企业高管提供实战经验、指导技术攻关,产业导师分享创业历程和行业形势,年轻干部与资深专家搭配,实现经验传承与创新活力。南通曙光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建军说:“在这能找前沿信息、对接上下游资源,比自己干快太多!”
从资金到技术,从供需到人才,海安“链群协同”推动产业生态焕新升级。海安市委书记谭真说,将坚持产业强市战略不动摇,进一步优化“五群十链”集群培育体系,统筹抓好新招引项目和技改项目,加快强链补链延链,全力掀起以项目引建为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新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