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以“枢纽+”撬动城市能级跃升


(来源: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顾介铸 通讯员 卢钰

近日,中建钢构江苏有限公司承建的塞尔维亚新萨瓦河大桥首批钢构件,从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大通国际码头正式启运出海,这是靖江打造大国重器出海基地的生动写照。依托68个万吨级以上泊位组成的现代化码头集群,靖江充分发挥“物流枢纽+产业集群”优势,大力培育深海深蓝、航空航天、核电石化、高技术重型装备等高端制造业。

“靖江坐拥长江黄金水道与长三角经济圈双重区位优势,正在探寻从‘好区位’走向‘强枢纽’的蝶变之路。”靖江市委书记申强告诉记者,他们找准靖江在国家战略中的发展定位,倾力打造“融入苏南、融入上海”的跨江型枢纽、打造“港产城联动、港航贸一体”的港口型枢纽,致力成为“东西开放、跨江融合”的重要支点,以“枢纽+”激活城市发展动能,推动靖江在区域经济版图上实现从“地理交汇”到“价值中枢”的华丽转身。

做实交通枢纽,打造跨江融合桥头堡

9月7日,位于靖江马洲岛的张靖皋长江大桥施工现场传来捷报,南航道桥北主塔T26节段在300米高空实现毫米级对接,塔高正式突破300米,向着“世界最高悬索桥索塔”目标迈出关键一步。

盐宜高铁靖江段拆迁工作完成,高铁跨江隧道首幅地下连续墙顺利搭建;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建设进入最后冲刺;京沪高速广靖段改扩建工程全力推进;232省道靖江段开启“最后一公里”攻坚……最近两个月,靖江境内重点交通工程建设捷报频传。与此同时,该市还积极推动靖如连接线规划落地,并着手规划高铁活力片区,前瞻性研究“高铁时代”城市发展蓝图和产业空间布局。

作为苏中苏北地区连接上海、苏南的“桥头堡”,靖江正加速推进“两通两建两规划”跨江交通工程,加快进入长三角黄金通勤半径。今年以来,靖江放大交通枢纽优势,一方面对标苏南,突出江阴—靖江工业园区首创优势、先发地位,发挥江阴靖江双边联席会协作机制作用,共建面向未来的先进产业集群、面向世界的国际化湾区;另一方面接轨上海,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协作分工,主动承接上海先进技术、资金、人才等溢出效应,积极探索“上海研发+靖江制造”“上海总装+靖江配套”新模式,以高能级要素集聚实现高水平突破。

以港促产兴城,建设港口型枢纽之城

9月18日,在2025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展上,多凯柴油机(靖江)有限公司现场签下11台船用主机生产订单合同,总金额达3.2亿元。目前,该企业手持订单量超100台,并保持10天1台的速度将船用主机推向市场,从靖江港发运各地,让全球越来越多的船舶用上“靖江心”。

靖江港于201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13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现有对外开放码头15个,2015年成为长江北岸首个县级亿吨港,2023年跻身全国港口二十强。靖江充分利用产业基础和港口岸线优势,注重提升港口型枢纽能级,聚力打造大国重器出海基地、大宗商品贸易和保障基地。

走进靖江特殊钢有限公司车间,一片繁忙景象映入眼帘,新下线的高端无缝钢管正待发往广东。“我们的产品从出厂到装船出海,整个流程比以往缩短近3天。”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靖江市还充分发挥福北水道国家主航道和一类开放口岸优势,策应粮食安全、能源保障等国家战略,吸引供应链和贸易商头部企业在靖江布局。目前,靖江港已形成粮食、煤炭、铁矿石、油气四类大宗商品专业化运输体系,2024年完成大宗商品吞吐量1.8亿吨,占港口总吞吐量的65%。

为吸引更多供应链和贸易商头部企业落户,靖江市推出一系列配套服务。今年4月,靖江港区八圩作业区专用航道正式通航,园区15家码头企业的船舶通行效率提升30%。华菱锡钢特钢物流经理吴健说,“以前货船要绕道江阴大桥下游,现在走专用航道单程节省14海里,一年可减少燃油成本近200万元。”

丰富城市功能,开拓枢纽经济新空间

近期,靖江港航贸中心内,一批贸易商、服务商陆续入驻,船舶(海洋)产业技术研究院办公区域完成装修。这个港航贸中心将为港航上下游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综合服务,现已吸引23家企业和机构入驻。

今年4月11日,靖江市举行港航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大会,来自全国的港航领域行业专家、企业代表齐聚靖江,共商推进靖江“港产城融合”“港航贸联动”迈向更高能级。

作为港航贸中心首家入驻企业,英国劳氏船级社已将对外承接船舶入级检验等核心业务拓展到靖江,标志着靖江港航服务能级实现了质的跃升。“以往我们的船舶要接受劳氏的入级检验,需要从上海派人过来,现在检验周期缩短了一半。”江苏新扬子造船质检部经理周明说。

近年来,靖江有机整合“江、港、城”禀赋优势,不断丰富城市功能内涵,开拓枢纽经济发展新空间。该市在战略上突出“双向融入”,在战术上突出服务赋能,既积极接轨各大央企国企华东战略布局,推动中铁建、中粮区域总部、供应链总部加快落地,又广泛整合枢纽龙头上下游网络,为“港航贸船”新项目招引牵线搭桥,让宝贵岸线资源真正发挥黄金效益。

申强表示,靖江将持续建设“大船大港大枢纽”,加快培育、新业态,进一步提升枢纽经济的承载力、聚合力,为扩大东西开放和深化跨江融合提供更强支撑。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