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不设门槛、不限空间的艺术实践,正在浙江开展。
从西湖边的盲盒音乐会,到德清古镇里的“村K”擂台;从温州泰顺山区的文创市集,到金华浦江城乡遍布的美术馆……自2022年9月启动以来,浙江“文艺赋美”工程让艺术融入城乡肌理、滋养群众生活,三年间开展演出逾55万场,设立常态化点位3000余个,线上线下参与人次突破1.5亿。近日,中宣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将源于浙江的探索拓展为全国性的工作载体。
如今,这场实践已深入城乡、覆盖全域,探索出一条艺术赋能生活、文化促进共富的新路。
文艺之美点亮全域
当屏幕缓缓拉开,四个“乐手”就位,机械臂灵活起落,精准击鼓、潇洒拨弦,与江南丝竹女子乐坊的古典韵律交织——9月底,一场别开生面的“盲盒”演出在杭州湖滨步行街的西子廊桥上惊喜上演,科技与艺术的碰撞,引来市民游客阵阵喝彩。
这并非一场普通的街头表演。曾经,西子廊桥只是连接湖滨银泰in77A区与D区的一条普通过道。去年10月完成改造升级后,西子廊桥进行了第一次实验性演出,获得了令人惊喜的反响。
之后,这里逐渐演变为一处科技、艺术与公共生活交织的创新舞台。白天,它是商业信息屏,间或闪现“我在西湖”“我爱杭州”的温情标语;入夜后,它则可能随时“变身”——可开合悬浮的LED屏缓缓拉开,音乐骤起,光影流转,演员登场,为城市街角注入鲜活的艺术气息,更成为游客打卡杭州的新地标。
“这里的演出永远有新鲜感,每次来都能撞见不同的惊喜。”苏州游客周女士看了几天的西子廊桥盲盒演出,追拍了全程,她手机里还存着水木年华演出的视频。
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文化馆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王全吉表示,“文艺赋美”的核心在于推动文艺走出传统的剧场、院团围墙,融入日常公共空间,走进乡村群众日常生活。让艺术、美成为可感可触的日常,也正是浙江“文艺赋美”工程最朴素的出发点。
浙江用三年时间交出了一份成绩斐然的答卷。9月27日举行的持续深化“文艺赋美”工程主题活动现场,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广胜公布了一组数据——三年间,全省开展演出逾55万场,设立常态化演出点位3000余个,线上线下参与人次突破1.5亿,在册文艺志愿者达7.4万余名,孵化群众文艺团队7万余支,11个设区市实现全域覆盖。
宁波老外滩,年轻的街头艺人怀抱吉他、敲响架子鼓,以活力旋律点亮了江畔夜色;湖州市德清县新市古镇的运河水上舞台,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选手轮番登台,激昂歌声与阵阵掌声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在浙江,“转角遇见美”已拓展为遍地泛在的文化现象。
“赋美”何以可能
“文艺赋美”不仅关乎文化,更关乎技术、空间与人的融合。
在德清“新市村K”的舞台上,不设专家评委,首创“系统判定+观众呐喊”评分机制,评分70%来自全民K歌AI评分系统生成,30%是现场观众呐喊尖叫的分贝值,观众从“观看者”变为“参与者”。
“‘村K’运用数字技术深度赋能,形成更活力便捷的运行机制。”德清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沈杭表示,通过“扫码即报”“预约报名”“实时查看候场顺序”等数字化服务,大幅提升了群众的参与体验的便利性,活动单季报名超4万人,“村K”已成为充满烟火气的全民娱乐盛宴。
“村K”现场 新市镇供图
类似的技术融合也发生在泰顺。在“泰有夜市”平台,药发木偶传承人周尔禄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尝试将电子冷凝烟花技术融入表演,兼顾安全性和观赏性,还以“线下表演+线上直播”形式,吸引观众近100万人次。
“文艺赋美”也重新定义了演出、培训空间。在浙江,博物馆、美术馆、街头廊桥、古镇集市都能成为艺术发生的场所。
浙江交响乐团三年来举办近70场赋美演出,从传统音乐厅走向博物馆展厅、西子廊桥、山区海岛等,乐团与多个文化机构打造“艺术+”跨界联动模式,让交响乐在非传统空间中获得新的表达。浙江省文化馆在西湖文化广场设立了“没有围墙的艺术夜校”,将公益培训的课堂搬到了室外,打造了文艺赋美与艺术培训融合的全新体验。
浦江县通过“空间焕活+产业激活”,将闲置老厂房改造为壶源江书画院,为群众提供便捷的文化活动场所,利用嵩溪村闲置资源,对清代合院式建筑亢禧斋进行修缮,打造浦江美术馆嵩溪分馆暨美丽乡村书画展销中心,成为书画产业发展的探索实践。
更深层的融合发生在人的层面。在浙江,“文艺赋美”正推动群众从文化接受者向文化创造者转变。宁波构建的全品类、全龄段、全时段、全覆盖“四全”文艺新生态,让文化学者、大国工匠、快递小哥、在甬外籍人士等超500位嘉宾走进“天一夜读”,朗读推荐书籍、分享感悟;“泰有艺市”推行市集摊主“持证上岗”制度,配套开展“让文创说话的魔法师”专题培训、“摆摊艺术家”评选,形成“艺市培训—创业孵化—品牌打造”的完整链条,成为山区人才振兴的新路径。
从“赋美”走向“赋能”
文艺赋美,既要浸润人心,也要点亮城乡。
在浙江实践中,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提升成为鲜明特色。2024年国庆假期,西子廊桥“文艺赋美·盲盒音乐会”带动周边商业、餐饮客流同比增长16.5%;2025年“五一”首日,天台赭溪老街“文艺赋美·会唱歌的院子”带动人流量突破10万人次;德清“村K”带动当地游客人均消费从320元增至580元,游客停留时间从4小时延长至1.5天……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乡村。温州市文成县的铜铃山星空森林音乐会,将音乐融入森林美景,打造出宜居宜游、主客共享的乡野秘境,更有嵊州“村越”、德清“村K”、嵊泗“村口的音乐会”等地方品牌活动,实现从“文化下乡”到“文化在乡”的深刻转变。
“这些案例表明,文化类经济提升了生活品质,也推动了产业发展,为共同富裕提供了精神与物质双重驱动的浙江样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文化和旅游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乘虎认为。
“浙江文艺赋美不仅是一项公共文化工程,更是一条文明进步的新路径。它通过艺术与科技、城乡与全球的融合塑造了新时代的中国美学样本,也为世界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方案。”杨乘虎说。
站在三周年的节点上,浙江正在谋划“文艺赋美”新的升级。浙江持续深化“文艺赋美”工程主题活动现场发布了50个“文艺赋美”案例,涵盖117位教师的“文艺赋美”全民艺术学堂省级师资库以及50门课程的“文艺赋美”全民艺术学堂省级师课程库,为工程深化提供实践样本与资源支撑。同时,“钱江浪花文化直通车”与“文艺赋美”工程正式贯通,5支专业艺术团将带着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从西子湖畔到之江大地,这场以文艺之韵赋时代之美的旅程还在继续。(记者 孙婧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