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旅游报)
转自:中国旅游报
□ 本报记者 牛佳欣
手持小国旗的孩子们穿梭在展厅,展柜前观众凝神细看,手工体验区排起长队……10月1日,位于北京的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氛围与浓厚的文化气息。
“以前假期多是带孩子去游乐园,这次决定来非遗馆看看,没想到孩子很感兴趣,还主动问起了许多传统技艺背后的故事。这种‘文化过节’方式,让我们觉得特别有意义。”带着家人前来参观的王先生感慨道。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触摸传统、感受匠心,正成为市民游客欢度假期的热门选择。
走进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生生之道——中医药非遗主题展”以浓郁的药香迎接八方来客。有的孩子在“百草园”互动区好奇地触摸各类药材,父母则在一旁仔细查看中药的来历。仿古药局场景中,有祖孙三代一起“打卡”,体验“坐堂行医”的情境。“没想到中医药这么有意思,不只是治病,更是一种生活智慧。”一位来自河北的父亲感慨道。
在“第三届全国高校工艺美术专业优秀毕业作品展”中,来自全国118所高校的180余件作品展现了年轻一代的创造力。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纤维艺术作品《石杼·游影》以两万根扎带重构太湖石意象,吸引不少游客感知“工业与手工”交融的温度;在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的玻璃艺术《精卫》前,游客纷纷举起手机,记录深蓝海浪中精卫鸟的灵动姿态;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结合参数化方法与CNC数控技术打造的锡制花器《木韵镶清》,则成为科技艺术爱好者讨论的焦点。“这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堂流动的美育课。”来自湖南的教师刘女士说,她特意把参观工艺美术展列入出游行程,“孩子们在游玩中接触到优秀作品,对他们的艺术审美和创新思维都是很好的启发。”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国庆中秋假期到馆参观人数明显增多,观展也不再是安静“走过场”,而是充满了交流、提问与共鸣。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非遗手工体验区则成为研学团队和家庭游客的必到打卡点。6张长条桌前,非遗传承人正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中药香囊。学生王梓轩仔细地将艾叶、丁香、藿香按比例装入素布囊:“老师说这个香囊能提神、防感冒,我要做好送给奶奶。”
非遗传承人一边帮孩子调整布料位置,一边讲解:“这香囊的配方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在国庆中秋假期教孩子们做,就是想让老手艺跟着节日一起‘活’起来。”
不远处的嵊州藤编体验区前,来自天津的一家三口正合作编一个蹴鞠球。爸爸负责固定藤条,妈妈教女儿编织手法,女儿时不时举起半成品向小伙伴们“炫耀”,大家笑声不断。
为让游客更好地感受中秋节的文化韵味,10月6日,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还将推出“月满中秋节 相约非遗馆”中秋节系列活动,并延时开放至21时,邀请各地游客共赏中秋月色、感受非遗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