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周期显韧性,绿色转型启新程


(来源: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崔 昊

近日,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半年度财务报告。在光伏行业深度调整与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的双重背景下,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3.88亿元,归母净利润-5.97亿元,同比减亏52.54%。尽管短期业绩承压,但透过数据表象,可见其在传统业务筑基、新兴赛道突破、全球化布局深化等方面的战略定力,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势能。

技术迭代与市场深耕“双轮驱动”

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内,一片深色的光伏板折射微光,源源不断地输送清洁能源,这里是双良新能源光伏产业园。

“受光伏行业周期性波动带来的冲击,目前产业园三期项目全部生产主流N型210R和N型210规格大尺寸硅片,同时我们也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节能降碳。”双良节能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面对市场行业波动,危局之中亦有破局之道,他们在工艺上采用最新降氧技术,氧含量均值达到 8ppma,同时优化热场设计,投料量同比提升14%,拉晶速度同比提升7.5%,单炉产能同比提升约10%。

此外,他们在光伏领域首次应用了自研的两座干湿联合冷却塔,经测算,相比常规冷却塔,每年可节省310万吨蒸发耗水、77.5万吨排污耗水及3174万度电耗,助力降低硅片生产的综合成本。

公司在节能节水装备领域的深厚积淀,也成为产业转型发展的“压舱石”。数据显示,双良节能溴化锂制冷机组业务连续多年稳定增长,今年上半年空冷系统订单量同比增速近140%,换热器业务80%为出口订单。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技术迭代与市场深耕的协同发力。

氢能突破与能碳管理“协同共进”

如果说传统业务韧性强劲是抵御市场下行的砝码,那么氢能装备与能碳管理业务则是面向未来的春芽。在双良节能的转型版图中,这两大新兴领域正不断从技术储备走向商业落地。

氢能业务的突破尤为亮眼。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碱性电解槽单槽产氢量达5000Nm^3/h,电流效率突破98%,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突破迅速转化为市场订单:上半年斩获中东阿曼ACME年产10万吨绿氨项目制氢设备订单,与闳扬新能源签订4.5亿元绿电制氢系统销售合同。

“我们将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上持续加码,打造氢能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技术上他们将继续提升产品性能和降低成本。市场上,他们正在与大型能源企业深入合作,共建绿氢生产消纳基地,推进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同时海外市场也将继续探索更多合作模式,拓展欧洲、中东、南亚、澳洲等地区的销售渠道,提升公司氢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实现技术与效益的双提升。

与此同时,能碳管理业务的深耕和布局,体现了公司对能源转型趋势的深刻洞察。双良布局零碳园区/工厂建设,基于多年的节能节水技术沉淀,构建了覆盖“源—网—荷—储—智慧管控”全链路零碳园区/工厂系统解决方案。能碳管理平台整合供能、生产、交通等多维场景数据,实现“能/碳精准计量—深度分析—智能优化”的全流程闭环管理,让零碳运营可视、可析、可控。

其中,双良自有的江阴产业园就是零碳方案的落地样板之一。这里集成了分布式光伏、综合能源输配站、高效机房、电化学储能等多元技术,通过多能互补实现能源高效利用与碳排放精准管控。数据显示,江阴基地预计年减碳量达8147tCO2e,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首批省级碳达峰碳中和试点企业”等荣誉称号。

本土化运营与立体化布局“双轨并行”

在行业周期波动与能源转型的双重背景下,全球化布局成为双良节能突破地域限制、分散市场风险的关键战略。这不仅意味着产品的出口,更是技术、服务与本地化能力的综合输出。

双良节能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解释,“公司在海外市场已深耕数十年,目前在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区有稳定的业务网络。接下来,公司计划依托现有海外渠道与国际化销售团队,推动零碳综合解决方案、节能装备制造与清洁能源产业链协同出海,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除了传统业务,双良节能也在通过开拓新市场、研发新产品,寻找增长空间。在市场拓展上,在化工精炼、生物制造、核电等传统领域持续深耕的同时,也在向数据中心、CCUS、半导体、CO_2储能、地热发电等新兴领域延伸。客户合作方面,与西门子、埃维能、林德、法液空等世界500强企业保持长期合作。这不仅缘于客户对其技术和产品的认可,也为双良节能进一步开拓市场提供了有力背书。

从传统业务的韧性坚守,到新兴赛道的突破成长,再到全球化布局的深化拓展,双良节能的半年报勾勒出一家制造业企业穿越周期的转型图景。随着光伏价格修复和氢能产业爆发,这家深耕能源领域四十余载的民族企业,有望在绿色经济浪潮中开启新一轮增长周期,为“双碳”目标实现贡献更多“双良方案”。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