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行业再现“私奔私” 团队稳定性成为“成长的烦恼”


■私募新观察

量化行业再现“私奔私”

团队稳定性成为“成长的烦恼”

◎记者 马嘉悦

量化行业又见“私奔私”。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公示信息显示,近日上海华耀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华耀私募”)完成私募管理人登记,其实控人李光曾在知名量化私募磐松资产担任重要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多位曾任职于量化私募的投研人才,选择自立门户,“私奔私”情况频现。在业内人士看来,量化私募快速发展必然伴随着人才流动的加速,因此,近年来量化管理人普遍面临团队稳定性难题,未来量化私募亟须在激励机制、人才晋升等方面不断优化,加强人才队伍这一核心竞争力。

原百亿级私募人才“自立门户”

中基协公示信息显示,华耀私募于9月12日完成私募管理人登记。该私募成立于2025年3月,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现有全职员工共计5人,管理规模处于0至5亿元区间,暂无在管基金产品。

备受市场关注的是,华耀私募的实控人曾是原百亿级私募的“得力干将”。

据中基协公示信息,李光持有华耀私募70%股份,上海诚远投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则持有剩余的30%股份,前者为公司实控人。

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11月至2025年5月,李光就职于磐松资产。在就职于磐松资产期间,李光曾通过持股平台上海大柏树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间接持有磐松资产的股份。

量化人员流动性加大

今年以来,多位量化私募人才选择“私奔私”。

比如,9月22日,良源(南京)私募在中基协完成登记,其实控人代绍礼此前就职于另一家量化私募——北京中金量化,担任交易部基金经理一职。

今年8月,宁波智策盛源私募完成登记,其实控人张磊曾在2016年2月至2022年1月期间就职于灵均投资,任量化研究员、投资经理。从灵均投资离职后,他在其他公司任职,后于今年6月创办了宁波智策盛源私募。

今年4月登记的深圳九木私募,其实控人余浩曾任海南盛冠达私募的合伙人、基金经理。今年2月登记的上海正合私募,其实控人葛陈亮也曾就职于百亿级量化私募,担任研究总监、基金经理职位。

“行业高速发展,必然伴随着人才的加剧流动。”深圳一位私募研究员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坦言,近年来量化私募的管理规模持续扩张,大量人才涌入行业,流动性势必有所提升。与此同时,在量化私募愈发受到资金青睐的过程中,核心人才自立门户的成功概率会有所提升,因此“私奔私”的情况频频出现。

留人不能只靠“高薪”

面对行业人才流动加剧,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来量化私募的竞争是人才之争、技术之争,如何留住优秀人才,已成为每家管理人的“必答题”。

半鞅私募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应提供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薪酬、年终奖和分红激励;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通过明确的晋升路径和对贡献的认可,帮助团队成员看到自身成长的方向。

明汯投资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称,为了更好地留住优秀人才,应努力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比如,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尽力让每位员工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保持较低的离职率;规定明确的晋升路径,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项目和机会,确保员工能在公司内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等。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