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一把刻刀,刻出万般奇妙
——体验非遗太行·蔚县剪纸
□本报记者 贾楠
刀口朝内,刀尖垂直向下,顺着宣纸上勾画好的“纹路”下刀。须臾片刻,方寸之间,一朵牡丹花便在刀尖下呈现。
9月24日午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蔚县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周淑英拿起毛笔点染,明快绚丽的色彩缓缓晕开。牡丹娇艳,蝴蝶灵动,一幅《富贵花开》剪纸作品衬得满室生春。
世界剪纸看中国,中国剪纸看蔚县。
蔚县剪纸起源于窗花,距今有200多年历史。蔚县剪纸虽名为“剪纸”,却不用剪刀,其“阴刻为主、阳刻为辅、彩色点染”的精妙技艺,在全国独树一帜,被誉为华夏剪纸之最。2006年,蔚县剪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09年10月,蔚县剪纸、丰宁满族剪纸与陕西剪纸等各省(区、市)列入国家级名录的剪纸项目联合打包,作为中国剪纸的联合申报项目,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审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把刻刀、一张宣纸,刻出万般奇妙,绽放指尖芳华。
与传统剪纸单纯“剪”不同,蔚县剪纸的制作过程相当繁复,有铺纸、弹灰、勾勒、刀刻、点染等20多道工序。周淑英说,即使是再小的作品,也要精准把握每一道工序,如此才能创作出精美的作品。
一刀一刻,纸上生花。蔚县剪纸的美,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刻刀的使用上。
刻刀,长约10厘米,薄而细,用两根竹片夹紧,以细棉绳密密缠绕。这些只能自制、无处购买的“神刀”,观之形状各异,用之游刃有余。在这样的刻刀下,一幅幅令人拍案称奇的作品被创造出来。
刻刀的刻线细腻、连贯、流畅。人的头发和胡须、马的鬃毛、花的纤蕊、昆虫薄而透明的翅膀……艺人们在刀法上精益求精,将剪纸变为刻刀的“游走”,达到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极致。
在色彩上,蔚县剪纸是独特的点彩剪纸,染色讲究层次和光影,色彩一层叠一层,不能出错,每一幅作品都像绘画一样讲究美感。
九条彩龙纵横于云海之间,细微到每一片鳞甲、每一根胡须,均有精细的色彩层次与光泽变化。云海随风起伏,色彩由淡蓝渐变为深紫,还夹杂着橘棕色,光影交织之下,如同梦境般瑰丽奇幻。
长9.9米、200多万刀、上百种色彩。周淑英的巨幅剪纸作品《龙行天下》,在去年召开的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惊艳亮相,给现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震撼。
在数百年的审美进程中,蔚县人发明了点染、平涂、晕染等十分成熟的染色技法。他们用酒精调色,赤橙黄绿青蓝紫任他们调配。色相对比强烈的“红绿配”,更是屡见不鲜。
周淑英大胆创新,先后研究开创出杂染、雾染、铺盖、叠染等十多种点染技法,让蔚县剪纸的色彩更加丰富、层次更加分明、神韵更加灵动。她创作的花卉剪纸,花瓣的颜色过渡自然,从花蕊到花瓣边缘,由深到浅,仿佛能看到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非遗之花越开越艳,来自永不停歇的创新。
蔚县剪纸不拘泥于传统题材,而是不断探索新形式、新表达,展示出非遗剪纸活态传承、百花齐放的精彩。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数百名手持和平鸽道具的孩子身着蔚县剪纸图案点缀的服饰,萌化了全球观众。闭幕式上,孩子们身穿一套绣有鲤鱼剪纸图案的蓝白冬衣,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让剪纸艺术与时俱进,剪纸艺人们用世代传承的剪纸技艺,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创造和中国智慧。蔚县剪纸,从一种地域文化的象征,逐渐转化为一个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艺术符号。
今年,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火出了圈,那个顶着浓重黑眼圈,表面玩世不恭,内心却善良又热血的哪吒形象赢得了无数人的喜爱,成为不折不扣的顶流。这给了周淑英新的创作灵感,于是一组剪纸版的哪吒作品出现在大众面前。
近年来,蔚县剪纸玩起了跨界混搭,推动剪纸艺术产业化:剪纸艺术与米酒、乳品企业“牵手”,为产品设计注入灵魂;与动漫公司“结盟”,在动漫世界绽放剪纸魅力;把蔚县剪纸图案以刺绣的形式呈现于丝绸面料上,剪纸婚服火爆出圈……
一纸一世界,一刀一乾坤。
在一刀一划间,蔚县剪纸刻下的不只是图案,更是传承的文化记忆。非遗不老,艺术常新,指尖技艺正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