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璐
秋阳正好,通州水仙园小区,77岁的孟先生出门遛弯儿,脸上写满笑意,“您瞧这新贴的红砖墙面多漂亮,跟新盖的一样!生活变了样,心情也畅快。”
心情畅快,是因为老楼变新了!
老旧小区改造“省心装”
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水仙园小区,一度失养失修严重。经过一轮综合整治,今年3月,小区24栋住宅楼完成蝶变:曾经斑驳脱落的外墙面被整洁美观的保温墙面取代;密密麻麻的“铁笼子”防护网不见了踪影……
最让居民津津乐道的,是小区推出的“省心装”服务,由同一支施工队伍负责室内外同步改造,一户一策,既省心又省钱。“这次趁着改造,厨房卫生间全都翻新了。”孟先生说,总共花了3万多元,比自己找施工队还少2000元。“还有这沐浴座椅、紧急呼叫铃和马桶扶手,都是为我们70岁以上老人免费装的。”
水仙园小区的改变,是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来自北京市住建委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北京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475个、888万平方米,新完工562个、1118万平方米;老楼加装电梯完工768部;住宅老旧电梯更新开工3197台、完工197台。
绣花功夫让街区有机生长
走出小区,变化同样令人惊喜。
位于西城区的北新华街,曾经是违建占据、人车混行的狭窄街巷,如今,旧貌换新颜,成为拥有慢行系统、街角花园和文化介绍墙的特色街区。
“我们不做简单粗暴的减法,而是让街区实现有机生长。”北新华街花园社区微更新项目负责人王洋说,项目团队下了绣花功夫:整体规划道路系统,将机动车停车向外疏解;挂上古铜印章式的胡同名牌和道路指示牌,彻底告别“胡同迷宫”;开敞空间摆上可移动花箱、座椅和晾衣架。最见匠心的,是沿街金属罩外雕刻的社区专属“古槐枝蔓纹样”,让文化细节悄然融入街巷肌理。
家门口越来越美,街坊邻居笑着说:“如今一出院门就是小花园,街坊四邻都能在这儿唠唠嗑、歇歇脚,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人”始终是最核心关键词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北京的城市更新实践中,“人”始终是最核心的关键词。
水仙园小区启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时,针对改造“众口难调”的难题,成立起由参建单位党员、社区工作人员与居民党员组成的临时党支部。从改什么、怎么改,到改得好不好,临时党支部共召开16场工作会,回应处理居民诉求50余项。这不,就连最难协商统一的上下水改造,同意率最终也提升至100%。
这一“参与式更新”理念,在北新华街的胡同微更新中也有体现。“我们不只是设计与施工,更是来倾听与传承。”王洋说,团队主动收集居民的“胡同记忆”,将“院里种石榴树”“葡萄架下乘凉”等心愿融入设计,既提升了胡同的居住品质,更留住了老北京的韵味。
市住建委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本市已完成平房院落申请式退租903户,平房修缮1139户;危旧楼房改造(简易楼腾退)累计启动实施22.81万平方米。这一个个数字背后,是城市空间实实在在的提升,更是居民幸福感实实在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