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跨越古今……发祥于中华大地的中医药,如今在江苏大地上正以全新姿态走进千家万户。无论是家门口的五级中医馆,还是校园里的中医课堂,抑或是“苏超”赛场旁的中医夜市,江苏中医药服务网越织越密,文化根脉愈发深厚,创新融合不断破圈,汇聚成守护全民健康的坚实力量,让千年岐黄之术在新时代绽放绚丽光彩。
15分钟便民圈:打通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
“没想到困扰多年的老毛病,在家门口的中医馆就治好了!”这是南京市民郭小姐的心声。她所感受到的便利,正是江苏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生动写照。
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服务能力等级建设,连续四年将其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截至去年底累计建成五级中医馆266个,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全覆盖。
为了让基层中医馆“有而优”,江苏建立三级、四级、五级分级评价体系,常态化开展能力评价,确保“一馆一特色、一院一新意”。苏州同里镇卫生院,专家“请进来、走出去、跟着学”,年轻中医师在师承培养中快速成长;溧水柘塘街道的喉科因“小而精”而声名远播,区外患者也纷纷慕名而来。
政策引领下,人才下沉成为关键支撑。江苏通过“江苏中医在线”平台和医联体建设,强化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推进医联体人才下沉基层坐诊,推动中医流派扎根基层。目前,已在基层建成名中医基层工作站近600个。在五级中医馆中,高级职称中医师占比达30%左右,馆均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由6人上升到9人。
“我们是徐州市中医院的医联体合作单位,专家会定期下沉到我们中医馆门诊和联合病房进行诊疗和查房工作。”徐州市云龙区云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吴世忠主任说,“这不仅让患者受益,也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
技术的普及让优质中医药服务触手可及。“智慧中药房”正联通着市、县中医院的高标准煎药中心,通过专线系统,完成开方、接方、审方、调配和中药煎煮,并提供送药上门等贴心、个性化、高效率的服务,群众在家就能享受到三级中医医院的药学服务。南通市民陈玉华在城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验到“共享中药房”带来的便利:“代煎的中药上午开,第二天下午四点到这里来拿,没有配送费用,真的省钱又方便。”
同时,江苏还着力培育“小而精、专而强”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在全国率先制定包含13类60项内容的江苏省家庭医生签约中医药服务项目库,提供个性化、点单式签约服务。通过医联体等形式,上级中医院与基层中医馆建立协作关系,让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基层大显身手。
在常州经开区横林镇瑞丰社区卫生室中医阁内,前来看诊的患者排着队。社区居民夏向明前来就诊,在中医师钱丽洁一番“望闻问切”后,仅半小时针灸,症状便明显好转。夏向明是个“中医迷”,去年夏天她在社区卫生室体验了“三伏贴”,一入冬就感冒发烧的老毛病明显改善。“现在,家门口的卫生室不像是小诊所,倒像家小医院,中医诊疗服务越来越全了。”
校园社区双发力,中医药文化润民心
中医药不仅是治病的技术,更是润物无声的文化。江苏正以校园、社区为着力点,成为最贴近百姓的“文化课堂”。
“黄连真的比苦瓜还苦!”今年5月—6月,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药学与检验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走进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开展了一系列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活动中孩子们惊讶地发现,零食摊的糖葫芦原料山楂竟是健胃消食的良药,绿豆汤也能成为夏日的消暑良方;趣味故事中,孩子们不仅记住了药材功效,更将“药食同源”的智慧转化为“给妈妈泡杯红枣茶”的实践行动,在欢声笑语中,孩子们把本草智慧装进了课本与掌心。
今年4月,南京农业大学实验小学的孩子们迎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由学校共建单位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捐赠的65件中草药标本。这些标本将进一步充实南京农业大学实验小学中药种子博物馆的展品。作为江苏首个中药种子校园博物馆,它不仅是孩子们科学实践、劳动教育等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更是全省中医药文化爱好者、中小学生的研学“打卡地”,真正把中医文化的种子种在了孩子心中。
在社区,药香同样温润心田。南京栖霞区瑞丰园社区开辟“百草园”,金银花、艾草等12种药材随手可见。居民们采摘薄荷泡茶、缝制香囊驱蚊。丁家庄第三小学的课堂里,“小小中医师”穿上汉服,有模有样地学习把脉知识;孩子们亲手缝制驱蚊安神的中药香囊;结合二十四节气设置的药膳课,让孩子们回家也能当上“小老师”。四年多来,社区与学校共同开展30余场主题活动,让800多名孩子在动手实践中触摸到传统文化的脉络。社区党总支以“家门口的中医药课堂”品牌,让一老一小都能在邻里间感受中医文化。
南通市秦灶街道苏阳社区联合桥北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开展“非遗药香传薪火,邻里携手乐满堂”活动,带领辖区居民共同探寻一草一木中传递的千年古韵。返乡的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志愿者化身“中药导师”,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书本上学到的各类药材的独特功效。
居民们仔细观察药材纹理,询问记录各类药材的功效,一问一答间增加了中医药文化的“能见度”。志愿者们提前准备好艾草、薰衣草、丁香、藿香等各式各样的药草,并为大家介绍各种香料草药的功效。大家围坐在一起互相交流,根据个人需求调配草药,一个个药香四溢的“私人订制”香囊便在居民手中诞生。
创新融合破圈传播,市集文旅焕生机
泰州古盐运河文化广场上,黄芪咖啡的醇厚混着艾草的清香飘向街巷;“苏超”赛场外,“苏超款”酸梅饮让人感受“中医味”的夏日清凉;淮安河下古镇的夜幕里,山阳名医联袂献技,推拿针灸间尽显流派特色……如今,中医药文化正沿着市井烟火的脉络蔓延,千年岐黄之术成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生活日常。
“师傅,我这颈椎疼得抬不起头,能给推拿下不?”在泰州市古盐运河畔的推拿摊位前,32岁的程序员小俞撸起袖子,话音刚落,中医师的手掌已在他肩颈间游走。10分钟后,小俞活动着脖颈,眼里的疲惫减了大半。
这样的家门口诊疗,正在江苏各地上演。7月11日傍晚,以“泰有中医·‘州’到养生”为主题的“中医文化夜市”在泰州市古盐运河游客中心开启,吸引了附近诸多市民流连驻足。名中医坐诊的摊位前排着长队,艾灸的青烟、推拿的手法、免费的三伏贴……市民在晚风里把健康“打包带走”。
不止夜市,2025年“苏超”点燃全民热情之际,中医药文化以润物无声之势融入赛事肌理,南通、徐州、泰州等赛区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健康市集,让体育盛宴飘起“百草香”。
“苏超”南通赛区,中医健康市集成了“第二赛场”,摊位前排起长队,中药代茶饮,体质辨识、中药香囊乃至中药冰淇淋等都受到球迷和观众热捧;徐州奥体中心外,由乌梅、陈皮、甘草等熬制的1万份“苏超款”酸梅饮,没一会儿工夫就被领取一空。
此外,中医药文化还正圈粉年轻人。在南京溧水天生桥景区咪豆音乐节,南京市溧水区中医院在现场打造起一座“国潮养生驿站”,游客在狂欢之余,得以感受中医“治未病”的智慧,解锁“边嗨边养生”的新姿势。针对逛展听歌难免口干舌燥的问题,中医师团队准备了乌梅饮及定制养生茶包。00后女孩小郭举着乌梅饮笑说:“蹦迪怕上火,来杯‘养生特调’,这才是年轻人的范儿!”
盐城的“脆皮青年”养生市集上,“五行缺枸杞,养生缺个你”的标语前,年轻人在中医体验区逐一打卡。中医师们为“低头族”提供穴位贴敷、火龙罐等传统中医疗法,并向他们讲解“颈椎保养法”;教八段锦的摊位前,年轻人跟着“两手托天理三焦”的口诀抬手、弯腰,学得有模有样。
从手作香囊到国潮茶饮,从养生音乐节到健康徒步,在江苏,中医药文化正努力褪去“老气”、换上“潮装”,实现创新融合、破圈传播,在古今碰撞中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新时尚。
安莹 赵晶 王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