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8月5日,“赋力88”轮装载着盐田国际6台自动化轮胎吊在南通顺利启航,奔赴深圳。 许丛军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9月16日,苏州港太仓港区集装箱码头,集装箱吞吐作业繁忙有序。 本报记者 陈俨 摄
□ 本报记者 胡春春 杨频萍
在长江岸线首个堆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太仓港四期持续焕新投用后,近日太仓港三期又将启动零碳港口建设。
今年以来,江苏港口智慧绿色转型和改造持续提速:6月,码头功能优化提升工程进入验收阶段;8月9日,南通港正式启动“一键过闸”,迈入智慧服务新阶段;9月22日,“E港通”口岸一体化智慧服务平台项目(二期)中标“落地”;当前,张家港港正持续在件散货智能理货系统上投入研发……港口智慧化绿色化提速的过程中,码头堆场里的“中国制造”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智慧赋能,从“一机配四人”到“28台机三四人管”
从太仓港码头控制中心眺望,长江岸线规模最大的汽车滚装码头气势恢宏,太仓港一至四期码头连成一片,停泊的船舶、自动运行的吊机与上万组整齐排列的集装箱交相呼应。
如今,企业通过线上预约,即可让满载货物的集装箱卡车24小时随时进入四期码头,道口自动识别车号、抬杆放行,车辆根据提示开到指定无人吊机下,吊机精准抓取集装箱,搬运至堆场指定位置——整个过程,在控制室大屏上一览无余。
“过去一台吊机,我们需要配4个司机‘三班倒’,人被‘绑’在机器上。现在四期码头的28台吊机,只需要三四个人在控制室远程操作,就可以让这些‘大家伙’精准运行。效率提高20%,人员减少80%以上。”太仓港四期码头运营方太仓正和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珏说。
紧邻现代化的四期码头,二期三期的“老伙计”在一片繁忙中悄然升级,堆场的吊机正在着手加装“自动驾驶”系统,从传统轮胎吊变身为自动化轮胎吊。比起四期沿着钢轨运行的轨道吊,自动化轮胎吊精准性稍有欠缺,但由于堆场整体装卸资源的有效利用,整体装卸效率预计也将显著提高。三期码头则瞄准更前沿的“零碳”目标,持续深化绿色港口建设。
相隔近百公里的张家港港,同样在智慧化、绿色化的道路上全力奔跑。不过,它与太仓港的“主业”不同:太仓港作业目标主打标准化的集装箱,而张家港港则拥有长江流域专业的干散货码头,作业目标是煤炭、矿石等形态各异的散货。
相比于集装箱,干散货码头实现智慧化的难度更大。因其货种特性差异大、作业流程灵活,每一步升级都是挑战。作为华东地区贸易煤炭集散基地、长江进口矿石中转基地,张家港港每年散货吞吐量近5000万吨,作业量庞大、作业场景复杂,如何高效转运这些货物?答案藏在江边的“智能流水线”里。
工作人员指向江边一排高耸的门机解释道:“操作人员在散货全流程智能操作中心远程操控门机,将矿石抓取至封闭的皮带机流程上,便可直达堆场。”这条皮带机流程线犹如港口的“动脉”,沿线布设了巡检和骨传导声音监测装置,通过AI算法实时监控皮带机运行状态,实现“无人巡检”。
煤炭是张家港港的另一大货类。依托自动化门座起重机、斗轮堆取料机、装船机等设备,这里的煤炭“水水中转”比例超过85%——即煤炭在不上场的情况下,直接从大船分装至内河小船,大幅降低能耗,提升作业效率。苏州港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工程部部长刘建军介绍,张家港港近年来在干散货绿色智慧全要素管理和全流程无人化作业上取得重要突破,初步构建起“人—机—货—场”智能协同体系,推动传统干散货码头向数字化、绿色化稳步迈进。
服务升级,从货物“装卸工”到产业出海“新枢纽”
回想起20多年前刚参加工作时港口的模样,江苏港口集装箱集团副总经理曹红军感叹:“变化是天翻地覆的!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港口功能从一个简单的‘装卸工’,变成了今天赋能产业出海的高效服务平台。”
行驶在太仓港的堆场,一排排正在等待装船的巨型光伏组件和精密机械设备,直观地展示着“江苏制造”的竞争力。港口服务的升级,与出口货物的迭代同频共振。“过去企业出口服装鞋帽,对物流效率和成本极其敏感。如今出口‘新三样’等高端产品,更需要港口提供稳定、高效、低碳的供应链保障。”集装箱集团技术工程部部长王文强解释道,“例如,堆场无人化码头24小时不间断作业,保证了精密设备能快速装船,减少损耗;绿色岸电和电动集卡,则为产品出口欧盟等注重碳足迹的市场增添了‘绿色通行证’。”
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太仓港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超50万标箱,同比增长45%。这背后,港口的智慧化与绿色化升级,为其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
效率提升是企业最直接的感受。一家外贸企业向记者举例,货物装载时间从8小时缩短至5小时,港口无人化运营带来的成本优化,加之地方政策补贴,显著提升了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智慧绿色转型已成为港口发展的内生动力。太仓港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堆场作业效率提升15%,单箱能耗持续下降。“更智慧、更绿色的港口,意味着更低的运营成本和更强的服务能力。这能吸引更多航线聚集,最终让企业享受到更优的物流方案和更具竞争力的出口成本。”王文强表示。
港口能级的提升,进一步畅通了“江苏制造”出海通道。今年以来,南京港江盛汽车滚装码头开辟了长江流域车企整车出海新路径,首批508辆上汽汽车从这里驶向墨西哥;南通港成功水运出口76套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货值约2.5亿元;连云港港口工程车辆出口创新高,多批大巴车、机械车发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就在今年9月,全球最大的汽车运输船“安吉茂盛”轮在该港安全高效地完成了1400余台车辆的装船作业后,启程前往欧洲,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其中1263台新能源车,港口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控,精准调配资源,开辟绿色通道,最大限度压缩了通关和装船时间。
与集装箱港口的“热闹”相比,散杂货港口则更能直观反映产业结构悄然发生的深层变化。附加值低的“粗重黑”散货减少,正是产业升级的体现。面对新趋势,像张家港港这样的散杂货码头,正通过在绿色化、数智化领域的持续投入,适应并吸引以高价值特型货类为代表的新货种,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升级的大潮。港口不再只是货物的“中转站”,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助推器”。江苏港口群的绿色智慧蜕变,与“新三样”等高端产业的崛起,共同勾勒出“以绿色港口服务绿色产业,以智慧物流承载智慧制造”的协同发展新图景。
未来已来,从区域经济“基础设施”到面向全球“战略资产”
当江苏主要港口初步完成“智慧变身”,一个更深层次的命题随之浮现:当每一个港口都成为高效的“智能单体”,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将如何被重新定义?
江苏省港口集团一名科技创新工作者表示,答案在于角色的转变。“智慧港口拥有实时数据、优化算法和远程控制能力,有能力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它不再被动等待货物集疏,而是能主动参与甚至主导供应链的优化,比如为大型制造企业定制全程物流方案,动态调整国际班轮与内支线的衔接。这意味着,港口从区域经济的‘基础设施’,升级为嵌入全球产业链的‘战略资产’。”这也预示着,未来的港口竞争,将不再是泊位与吞吐量的比拼,而是供应链组织能力的较量。
然而,这场深刻的变革也伴随着必须直面的“成长烦恼”。比如单一港口的智慧创新能否在另一个港口复制,数字化又能否真正推动港口与区域海陆空物流更紧密地协同?
应对这些挑战,江苏港口正在微观层面上积累底气,让智慧的“神经末梢”加速延伸到港口的每个角落。在南京港,360°环视防碰撞系统为龙门吊作业筑起“无盲区”防线;在镇江港,一套智能监测系统正为散货码头的粉尘治理提供“科学处方”……
“预计未来2—3年,AI、具身智能、无人机在港口的场景应用会更加成熟。”江苏省智慧港口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仲兆满表示,当前港口智慧化仍然处在积极探索中。比如,连云港“E港通”平台,已经通过口岸一体化服务,将港口、航运、铁路、海关等节点数据打通,让客户像管理内部流程一样,管理跨境物流的全链条。
“未来的方向很清晰:从‘单点智能’迈向‘群体智能’。自动化智能化赋能港口作业效率提升,带动集装箱吞吐量增长;进一步完善海陆空铁联运网络,为港口资源集散提供高效物流保障;码头提档升级推高产能水平,联合营销拓展腹地市场。这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发展模式的跃迁,旨在为长三角乃至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坚实的物流支撑。”仲兆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