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李京)近日,山西省沁源县检察院检察官到多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开展公益诉讼回头看时发现,新学期伊始,学校迎来令人欣喜的变化:宿舍楼内,曾经存在安全隐患的连廊通道装上了坚固的隔离门,男女生宿舍实现了物理分隔和完全独立的管理流线。这场看似常见的校园改造,背后却是一场由检察机关发起、教育部门全力响应的“安全革命”。
今年4月,沁源县检察院受理了一起发生在乡镇中学宿舍内的刑事案件。一名男生将在楼梯通道行走的女生强行拖入男生宿舍实施侵害。严惩犯罪之余,承办检察官李成菊没有就此止步,她敏锐地意识到:悲剧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系统性漏洞。
“案发学校的宿舍楼设计存在明显缺陷。”李成菊在实地调查后发现,该校男女生宿舍通过楼梯相连,没有任何物理隔离措施,这明显违反了《中小学校设计规范》中的强制性要求。
更令人担忧的是,随后的摸排显示,全县多所寄宿制学校都存在类似问题。除了硬件设施不达标外,软件管理上的漏洞更为严重:宿舍管理制度陈旧、职责不清、管理员多为兼职、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日常巡查流于形式……这些问题的背后,是校园安全防线的巨大缺口。
基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沁源县检察院决定立案并制发检察建议,一份长达8页的检察建议书送达县教育局。这份建议书不仅详细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更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方案:立即对全县寄宿制学校进行排查,限期完成物理隔离改造;全面修订宿舍管理制度,细化管理员职责;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推行专职化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将宿舍安全纳入学校考核体系。
接到检察建议后,该县教育局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利用暑期“窗口期”开展全面整改工作。
改造过程中,教育部门根据各校实际情况采取“一校一策”方案。有的学校加装隔离门,有的设置隔墙,还有的重新规划通道流线。施工期间,教育局与检察院保持密切沟通,每周通报进展。
截至8月底,全县所有寄宿制学校均完成了物理隔离改造,实现了男女生宿舍区域的彻底分离。同时,各校同步修订了《学生宿舍管理办法》等制度,明确了管理员的招聘要求、培训标准、考核机制,显著提升了宿舍管理专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