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建设“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筑牢职教铸魂育人根基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以创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契机,紧扣区域新能源与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需求,在思想政治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创新突破、社会服务赋能及团队梯队构建等方面深耕细作,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团队打造为一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基地建设与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与技术支撑。

党建领航强根基 师德铸魂育新人

  团队始终将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建为引领构建思政育人体系。作为“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所在系部,团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联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等头部企业开展校企党支部联建,通过组织特色党课、劳模工匠进校园、企业实践等活动,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在师德师风建设上,团队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严格落实师德考核首位制,定期开展师德培训与自查自纠。依托“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育人工作室”,邀请全国劳动模范等行业榜样进校园,开展技能比武、“绝技绝艺”传承等活动51场。这一系列扎实举措有效激发了团队育人活力,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全国技术能手等优秀人才10余人,立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专项课题2项,为立德树人筑牢思想根基。

产教融合谋创新 教学改革结硕果

  团队立足内蒙古“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需求,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构建“平台共建、模块组合、项目贯穿”的“双元育人”模式,联合内蒙古一机集团等企业,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3516个、职业培训资源包4套,主持建成自治区级专业教学资源库。

  在课程与教材建设上,团队聚焦能源装备制造典型工作任务,获批职业教育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2门、自治区级11门,出版“十四五”国家及自治区规划教材6部。同时,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构建“加工+控制+装调运维”三大专业模块,创新“八环节”教学流程,显著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科研赋能破难题 国际合作树典范

  团队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围绕新能源装备制造与智能制造领域开展科研创新。搭建“1+2+3”技术技能服务平台,深入企业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完成科研技改、横向课题40余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0余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6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

  在国际合作中,团队创新“平台支撑、标准输出、大赛提升”的国际合作模式,为坦桑尼亚开发机电一体化技术员国家职业标准,为肯尼亚等非洲国家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教材13套,协办7届非洲职业技能挑战赛(ATC),12个国家203所院校755名选手参赛。指导非洲国家建设装备制造实验室80余个,获评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服务区域显担当 团队建设固根本

  团队积极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实施“一企一案”培训模式,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合作开展定制化员工培训、赛前集训等,5年完成社会培训8100人次,为企业员工技能提升、赛前集训提供有力支撑。

  团队制定《教师团队建设规划》等制度,构建“教学与技术”双通道成长路径,通过“老中青”传帮带、国内外培训交流等机制,打造出一支结构优、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团队成员中,专任教师28人,高级职称占比近70%,专业覆盖机电、自动化、能源等领域;聘任6名产业导师承担32%以上实践教学任务。

  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团队以创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抓手,在党建领航、产教融合、科研创新、国际合作、社会服务与团队建设等方面成效卓著。未来将继续紧扣国家战略与区域产业需求,进一步优化团队建设,为内蒙古新能源与防务装备等制造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技术支撑,书写职教报国新篇章。

(作者:刘玲 武艳慧 郭俊)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