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展成效。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介绍,在世界范围内作比较,中国已经建成规模最大且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中国已经建成规模最大且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8%……发布会上,怀进鹏列举了多个数据并表示:“在世界范围内作比较,中国已经建成规模最大且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为孩子们平等接受教育提供了坚强保障。”
聚焦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我国实施优质高校本科生招生扩容计划,让更多学生得以进入高水平大学;面向农村和脱贫地区考生实施重点高校专项招生计划,累计录取123.5万人。
在学生资助方面,我国实现了各学段、各级各类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每年惠及学生约1.5亿人次。“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一直是我们的庄严承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也一直是我们的永恒追求。”怀进鹏说。
怀进鹏还介绍,“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累计向社会输送5500万人才,这相当于许多发达国家的人口总量。职业教育供给了现代产业70%以上新增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校获得75%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55%以上的科技进步奖,特别是在生命科学、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物质科学和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持续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双一流”建设高校涌现出 一批“挑大梁”的优秀人才
怀进鹏介绍,“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成效显著。培养全国超过50%的硕士、80%的博士,承担了90%以上的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任务,涌现出一批“挑大梁”的优秀人才。我们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瞄准新质生产力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新需求,从平台、制度和机制上落实产教融合培养。聚焦创新体系效能提升,“双一流”建设高校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物质科学和空间科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一大批关键技术服务于国家工程、大国重器,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策源地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双一流”建设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整体跃升。在“双一流”建设的示范引领下,各地结合区域发展急需以及资源禀赋,还重点支持了400多所地方高水平大学和1300多个优势特色学科,呈现出奋勇争先、争创一流的蓬勃态势。96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对口支援了116所中西部高校,有效提升了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办学水平。这些充分表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加强。
职业教育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产业创新升级的重要人力资源。教育部副部长熊四皓提到,回望“十四五”,可以从四个方面介绍职业教育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取得的成效。
一是健全体系。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有中职、高职和本科三个层次,中职学校有9302所,高职有1562所,职业本科有87所,在校生共3400万人,“我们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熊四皓说,一共设置了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434个专业、12万个专业点,基本涵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全面覆盖了联合国产业分类的41个工业大类。
二是优化结构。围绕国家战略调整专业结构,五年新增了专业点1.2万个,年均调整达到10%。围绕产业升级完善层次结构,五年新增了63所职业本科学校,52所普通高校开设了职业本科专业。围绕区域和产业发展重点优化布局结构,组建了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提升技能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
三是提升质量。着眼“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实施第二期“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第二期“双高”建设计划),建设技能型高校的“国家队”。组织校校联合、企企联手、校企对接,实施“高技能人才集群培养计划”,推动行业企业向职业院校开放技术标准、生产资源、职业场景,让学生在生产一线、真实环境中,锻炼实践能力,提高实战本领。
四是营造环境。国家相关部委、行业企业、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实实在在支持技能人才培养。职业院校建设了一大批劳动教育、职业体验中心,为广大中小学生开展职业启蒙教育。“通过这些载体,‘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得到大力弘扬。”熊四皓说。
文/本报记者 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