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欣然 张琼斯
央行时隔8个月重启14天期逆回购操作。央行9月22日公告: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了30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以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方式开展了2405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业内专家表示,央行宣布启动14天期逆回购操作提前投放跨节资金,展现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近年来,央行通常在国庆节和春节长假前启动14天期逆回购操作,启动时间根据节假日安排和机构需求灵活调整,以提前为机构提供跨节资金,保持流动性充裕。
央行操作时点提前
“本次14天期逆回购操作的启动时点略早于往年,加上前期央行已经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的3000亿元资金,有利于进一步缓解季末、长假前机构的预防性资金需求,保障跨季、跨节资金面平稳。”业内专家称。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假临近,居民取现需求增加,这些操作有助于抑制资金利率潜在上行势头。预计月底前,央行会继续开展14天期逆回购操作,持续向市场注入短期流动性。同时在节后利用资金到期实施净回笼,削峰平谷,引导短端流动性持续处于稳定充裕状态。
此外,本次14天期逆回购操作首次采用了“美式招标”。央行9月19日公告称,即日起,公开市场14天期逆回购操作调整为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操作时间和规模将根据流动性管理需要确定。央行称,此举旨在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更好满足不同参与机构差异化资金需求,
这一变化将进一步强化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的政策地位。业内专家称,14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长期以来是在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基础上加15个基点形成,此前被市场参与者认为具有一定政策属性。
王青表示,14天期逆回购操作改为美式招标后,其操作机制与中期借贷便利(MLF)的操作机制对齐,二者都定位于数量型流动性管理工具,与7天期逆回购操作机制有明显区别。这有助于强化央行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的主要政策利率地位。
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14天期逆回购操作由数量招标转为利率招标,表明14天期逆回购操作由利率调控工具转变为数量调控工具,有利于构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政策利率、其他期限操作利率逐步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理顺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关系。
节前资金面承压
尽管央行加大逆回购投放力度以平抑节前资金面波动,但随着大规模资金到期与多重扰动因素叠加,市场流动性仍面临不小考验。
测算显示,本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规模达1.83万亿元,环比明显抬升,其中集中在周三(4185亿元7天期逆回购到期)和周四(4870亿元7天期逆回购到期)。
除逆回购集中到期外,资金面还面临多重扰动。财通证券发布的研报认为:其一,9月22日北交所上市,预计冻结资金约6000亿元,将对周一至周三的交易所隔夜资金利率形成影响;其二,9月25日3000亿元1年期MLF到期,市场普遍关注央行在周三前的询量及操作安排;其三,全周仅有600亿元182天期国债发行,且政府债净缴款仅608.2亿元,扰动较前期有所减弱,但统计期有9692.1亿元存单到期,环比增加,供给压力加大。
研报认为,近期银行负债端不稳定性上升亦加剧了流动性压力。9月以来银行融出水平持续回落,9月15日至19日日均融出量降至3.16万亿元,其中大行融出跌破4万亿元,而8月日均融出尚有3.82万亿元,其中大行融出高达4.53万亿元。
流动性管理将更加精准高效
展望未来,业内专家称,央行可能根据流动性形势和机构需求情况,灵活搭配长、中、短期操作品种,平滑资金投放和回笼节奏,流动性管理将更加精准高效。
王青表示,受“反内卷”牵动市场预期等因素影响,近期银行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等中长端市场利率有所上行。预计央行将综合运用买断式逆回购、MLF等政策工具,持续向市场注入中期流动性,中长端市场利率上行空间有限。预计9月MLF将延续超额续作。
财通证券研报认为,未来14天期逆回购操作频率有望走向常态化,这将进一步带动银行加权负债成本下行。从央行最新公告来看,操作时间和规模将根据流动性管理需要灵活确定。在1年期MLF每月操作一次、3个月期和6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各操作一次的基础上,14天期逆回购有望打破以往仅在“春节、季末月”出现的惯例,逐步成为常规性工具,用于在跨月、税期等关键时点平抑资金面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