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湖晚报)
转自:南湖晚报
编者按:
“传家宝 润家风”主题创作征集活动由市关工委、市新闻传媒中心主办,旨在挖掘推送家风力量、传播引领家训美德。本期作品,老方桌见证勤俭与孝亲,集邮册承载时代与记忆,百年木车凝结匠心与乡情,自行车证照彰显品德与家风。这些物件虽寻常,却凝聚着家族记忆,沉淀着长辈智慧,在岁月流转中无声传递着仁爱、勤俭、互助的家风力量。它们不仅是家庭珍宝,更是精神坐标,指引后人前行。
饭桌上的家风
N嘉兴市文贤学校401班 饶泓煜
指导老师 陈佳颖
奶奶家有一张古老的方桌,它算不得什么古董珍宝,却是我心中最珍贵的“传家宝”。这是奶奶的嫁妆,用了四十多年。斑驳皱裂的桌面如老农的手背,四条敦实的桌腿稳稳地托起我们家的一日三餐。
每逢团圆日,这张老方桌就成了家里的中心。炊烟袅袅升起,饭香满堂。妈妈总会先给所有人盛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爸爸从鱼身上夹起一块块又白又嫩的鱼肉,剔净刺后放到爷爷奶奶碗里。爷爷奶奶总是不动声色,我却分明看到他们的嘴角弯了又弯。
家人围坐一起,桌子便成了爷爷的“讲堂”。爷爷浑浊的眼睛常常在此刻闪起光来。他敲敲桌沿,讲起他饥饿的童年:“那年月啊,米缸刮得噌噌响,恨不得把缸底都刮穿了。我读大专的学费全靠自己摸螺蛳、拾木柴一点点挣出来……”说到动情时,爷爷看到老方桌上我掉的一粒米饭,轻轻捡起来放进嘴里,“现在桌上有肉有鱼了,可别忘了‘粒粒皆辛苦’啊!”老方桌静静地听着,我们也静静地听着。
我渐渐长大,爷爷奶奶家的这张老方桌腿脚依然敦实,只是皱纹又深了一些。它不言不语,却早已把“家”的滋味与规矩,刻进了每一道木纹里,也刻进了我们每个围坐过它的人的生命里。
爸爸的集邮册
N嘉兴市秀城实验教育集团钧儒小学405班
姚韵心 指导老师 张胜祥
一年级暑假,我跟奶奶回了趟老家,在书架上找到了一本集邮册。当时我不认识,只是觉得很好看也很好奇,就跑去问奶奶,奶奶说这本小册子是爸爸的,是他小时候最爱的集邮册。
这里面的邮票可真好看,我一眼就被它们吸引了,一张张小小的纸片上印着精美的图案,我津津有味地欣赏起来。这些邮票各式各样,有风景的、有人物的、有动物的……其中有一张很与众不同,上面画了新中国成立的场景,毛主席站在中间给大家讲话。这么小的邮票上居然可以印出这么好看的图案。
每张邮票上都标着价格,奶奶说没有电话前大家都是用写信来联系的,写信的时候贴上邮票寄出去,收到信的人该有多开心啊!但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天写下的话要好几天才能被对方读到,那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我想肯定是很惊喜的吧!
奶奶说这里面有好多邮票都是爸爸从信封上剪下来的,也有一些是买的,还有别人送的。爸爸小时候没有太多的玩具,也没有出去玩的机会,他通过这一张张的邮票,看到了世界的不同。
暑假结束后,我把这本集邮册带回了嘉兴,爸爸看着他小时候的东西,开心地笑了起来。他翻开这本集邮册,认真地看着,把他小时候有趣的事儿讲给我听,还把它送给了我。我开心极了,把它放在我的书桌里,每次打开抽屉,我都能看到爸爸的集邮册,也想起他给我讲的那些有趣的故事,这是老物件带给我的幸福。
木车载情 家风传韵
N清华附中嘉兴学校503班 虞桭宣
指导老师 邢煜菲
在我家阁楼的角落里,静静地躺着一辆古朴的“老爷车”。这辆“老爷车”通体由木材打造,后方的把手被岁月磨得光滑锃亮。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侧围栏上精巧的镂空花纹,那些横竖交错的线条、那些光滑锃亮的木纹仿佛在诉说旧时光里的老故事。
我忍不住拨通了曾祖父的电话。“太爷爷,我在阁楼发现了一辆‘老爷车’!”电话那头传来曾祖父爽朗的笑声:“傻孩子,那哪是‘老爷车’呀!那可是我的爷爷给你高祖父打造的‘坐车’啊!”我掰着手指惊呼:“天哪!那是我的天祖父!比太爷爷还高两辈呢!”
放下电话,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百年前的画卷:春日的阳光洒在院子里,天祖父正弓着腰,左手按紧木料,右手握着刨子来回使劲推,刨花像金色的蝴蝶般飞舞,凿子与木头碰撞出清脆的歌谣。高祖父百日那天,这辆凝聚着亲情挚爱的婴儿车终于交付使用了。婴儿时期的高祖父坐在车里,胖乎乎的小手搭在前方的横栏上,“咯咯”的笑声洒满院落。天祖父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推动小车,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爱意。左邻右舍都围着这个“新式武器”,议论纷纷,点头称赞。“以后谁家有了娃,尽管拿去用。”我的天祖父热情地对乡亲们许下约定,掌声带着激动再度响起。
从此以后,这辆小车载着朱家的小胖墩逛过村口的枣树,推着凌家的娃娃看过田间的麦浪……我和奶奶掐指估算,一百多年来,家里家外二三百个新生命,在这个木车里,留下了稚嫩的足印……
如今,这辆“百家车”虽然不再使用,但成为了家风的鲜活载体。每当家族聚会时,我会围坐在长辈身边,聆听太爷爷讲“天祖造车”的故事,也听奶奶分享当年“坐车”的感受,从匠心工艺到护犊深情,从小家亲情到大家乡情,先辈们的品格和情感就这样在代际间流传。
看不见的自行车
N嘉兴市文贤学校309班 洪子峻
指导老师 董舒帆
我家抽屉里有两样特别的东西,一本天蓝色的小本子和一块小小的铁牌子。爸爸用软布包着它们,说这是太爷爷留下的宝贝。
小本子天蓝色的封面上,工工整整地印着:嘉兴市郊区自行车行驶证。打开行驶证,泛黄的本子上,详细记录着自行车车主姓名、家庭住址、工作单位、自行车品牌、尺寸、车牌钢印号等信息,还盖着红色的公章。铁牌子上刻着“嘉郊405842 文明骑车”,与行驶证上的信息吻合,是个车牌,边缘已经有点磨白了。奇怪的是,我们家根本没有这辆自行车。
爸爸说,那是六十年前太爷爷买的自行车,那时的自行车在村里是非常少见的,比现在的豪华大轿车还稀罕,太爷爷特别爱惜它。下雨天宁肯自己淋湿,也要先把车擦干;车铃铛每天擦得锃亮,能照出人影来。
最有意思的是太爷爷的规矩:遇到老人一定要下车推着走,见到小孩要摇铃铛提醒,每个月十五号必须给车链子上油。这些规矩都和行驶证放在一起,太爷爷说“人要有人品,车要有车德”。
这辆自行车早就不在了,可是每当我看到那个小本子和小铁牌,就好像听见“丁零零”的铃声,看见太爷爷骑着擦得亮晶晶的自行车,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迎着轻柔的微风,在乡间小路上稳稳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