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末,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合计投资运营规模约6.75万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超九成;截至2024年11月底,36个城市(地区)超7200万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2024年商业养老金业务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元
◎记者 何奎
“我每年都往个人养老金账户存12000元,目前买了1只基金、2只理财产品,都是正收益。”9月16日,家住上海的黄女士近日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自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以来,她就开始每年定存,既能抵税,又能多一份养老保障。
黄女士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只是我国养老“新支柱”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以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为根本,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及商业养老金为支撑,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金融体系已经基本建成,人民群众积累养老金有更多选择。但上证报记者调研了解到,“新支柱”发展中的覆盖面不足、缴存资金少等堵点仍待解决。
养老金融体系日益完善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约10.7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8.72万亿元;2023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比2012年增加一倍。
此外,在基本养老保险托底的基础上,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及商业养老金等金融“新支柱”也逐渐发展起来,成为未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品质化养老生活的“钱袋子”。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合计投资运营规模约6.75万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超九成;截至2024年11月底,36个城市(地区)超7200万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2024年商业养老金业务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元。
养老金融“百花齐放”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助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金融体系建设,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正成为各类金融机构的时代命题。
“利用信贷、保险、债券等金融工具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是做好养老金融的题中之义。”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阎志鹏对上证报记者表示,各类金融机构都在探索养老金融的发展,但归根结底是要帮助人民群众做好科学、合理的跨期资金安排与积累,解决养老钱的问题,建设“三支柱”养老体系是重要举措。
近年来,为让人民群众积累更多养老钱,金融机构千方百计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例如,创新打造养老金融财富管理中心,今年上半年服务长辈客户新增1.2万户;结合备老人群、老年人群差异化的养老保障需求,不断丰富商保年金产品;完善个人养老金产品货架,个人养老金可售产品超250只。
为帮助个人养老金投资者更好地打理资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正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探索“默认投资”机制。阎志鹏表示,金融资产的合理化配置“千人千面”,引入“默认投资”机制可以对投资者不同风险偏好、周期偏好、收益偏好进行分析,借助日趋强大的AI工具,帮助其高效配置合适的资产。
还有不少机构正在积极布局商业养老金。平安养老险相关负责人告诉上证报记者,该公司高度重视商业养老金业务,将其纳入公司战略规划,从产品设计、系统建设、销售规划、资格申请和投资运营等重点环节持续推进、部署工作。“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阶段性完成,为我们后续获取业务试点资格打好基础。”
“新支柱”发展堵点待疏
虽然养老“新支柱”发展较快,但当前仍然存在着覆盖面不足、缴存资金少等发展堵点。业内人士认为,这需要有关部门从优化税收激励、提升缴存额度、丰富投资产品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支持。
提高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的覆盖面,给予更多的免税额度是关键举措。“像个人养老金免税限额,可于1.2万元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逐步上调,并灵活调整以匹配养老实际需求。”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龙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财税部门可以探索建立税收优惠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宏观经济、人口结构及养老保障需求变化,定期评估并调整第二、三支柱养老金产品税优力度等。
阎志鹏建议:女性退休年龄比男性要早,平均寿命更长,养老金积累时间短、消耗多,所以可以对女性缴纳个人养老金给予更多的额度;此外,个人养老金投资可以放开对包括QDII产品在内的更多种类优质公募基金、REITs等产品的投资,让投资者有更多选择。
“养老保障的核心是满足客户超长期现金流的需求,同时转移面临的长寿、失能、通胀、医疗等预期风险。建议持续深化养老需求洞察、加大支持产品功能创新。”上述平安养老险相关负责人说,例如,鼓励研发更具竞争力的浮动收益型产品,为客户提供更长久的养老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