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非遗交流展800余件精品圈粉


河石上长出的 天然菊花 河石上长出的 天然菊花
非遗宣纸与夏布做出的双面扇

蜀绣耳环胸针

宣纸与夏布搭档做成双面扇、依原石纹路剥出形态各异的菊花石、麻编与瓷镶嵌制作的瓷板画……2025长江文明论坛昨天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同期举办的长江流域非遗交流展示活动现场,来自重庆、上海、湖北、江西、安徽、青海等省市的800余件非遗精品各放异彩,令观者啧啧称赞,爱不释手。

非遗宣纸与夏布搭配出双面扇

在安徽省展区一角,2把扇子悄然展陈于一面屏风之前。它们的低调并未阻止好奇者的脚步,有的甚至伸手触摸。工作人员丁先生解释说:“这是用非遗宣纸与夏布一起制作而成的双面扇。”这一创意刚被他揭秘,围观者竟忍不住依序触摸,体验非遗文创的奇思妙意。

盖碗茶杯为非遗技艺增新韵

在四川展区,一个白底青花瓷色的盖碗茶杯的杯盖和杯身上,分别裹着错落有致的鹅黄色竹编,使茶杯平增幽淡、清雅之姿。而竹编也因茶杯的衬托,在虚实明暗的变化间凸显了传统竹编的风韵。

工作人员陈先生称,茶杯上展现的竹编工艺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青神竹编。其需经数十道独特的工艺流程,制作成薄如蝉翼、透明晶莹、不腐不蛀、永不褪色的竹丝。采用挑、压、破、拼等编织绝技,结合提花编织的原理展现其出彩与精妙。

菊花石“剥”出精美荷花

湖南展区里一块块形态各异,但主角均为荷花的摆件大气而精致,其拥有者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先生,据他介绍,这是专产于浏阳河一特定河段的河底天然菊花石。

“原石上即长有菊花,有的明显,有的则需依纹路层层剥开。这一工艺在清代即已存在了。”陈先生称,所以用这种材质做成的摆件,荷花图案不是雕刻所成,是靠“剥”的技艺得以展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第一道加工。”

蜀绣耳环胸针别致亮眼

将蜀绣技艺展现在胸针、耳环上,这样的非遗文创作品收效如何?在重庆展区的蜀绣展台前,入眼琳琅满目的耳环、胸针以蝴蝶、扇状、花形为主,色彩明亮、鲜活。

展示这些作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敏成了参观者争相添加微信的大忙人。据她介绍,这次展出的作品,用了蜀绣中晕针、铺针、齐针、打籽针、滚针等针法。

上游财经-重庆晨报记者 董亿 摄影报道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