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云:书写“数”与“爱”的方程式


人物简介:陈元云,中共党员,“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最美教师”“山东省兼职教研员”“‘教育部领航工程邢成云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齐鲁名师(人选)”“滨州市立德树人宣讲团成员”,曾获“国家基础教育成果评选二等奖”“山东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教育部支教帮扶纪实荣誉”“市优秀教师”“市十佳名师”“市最美教师”“市名教师”“市教学能手”“市学科带头人”“市教坛新星”“市首期名师工作室先进个人”。

1998年7月,陈元云从惠民师范学校毕业,并荣获“山东省优秀团支部书记”称号。尽管有留在县城学校工作的机会,她却选择回到家乡。这一决定源于她在农村成长的经历,深知农村教育的现实状况,也深切理解乡村孩子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成为她不变的初心和持续前行的动力。

创新“同组异质”“同组同质”“走组制”等小组合作机制解难题

一拨拨的孩子,如一茬茬庄稼,在阳光下奋力生长。从教27年,2019届学生最令陈元云难忘。2020年,陈元云赴云南支教,归来后发现该届两个班的数学成绩跌入低谷,及格人数不足十人。

面对困境,陈元云用一周时间逐一分析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积极探索解决方法。她引导学生重读教材,把握各章节核心知识点,并以数学逻辑思维串联全部内容,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在学习方式上,她调整原有的“小组合作”机制,采用“同组异质”“同组同质”“走组制”等策略,使学生能根据需要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在协作中掌握了知识、领悟了道理。到中考毕业时,这两个班的数学成绩显著提高,三分之一的学生获得A等级,整体成绩名列前茅。

陈元云认为,教学是与学生共同成长、彼此成就的过程。她坚信,只要用心教学,每个孩子都能在数学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在“华东师范大学亚洲数学教育中心(ACME)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作报告

27年的教学生涯让陈元云深刻体会到:教学与研究如同数学中的加法和减法——教学是持续积累的加法,研究则是提炼升华的减法。对她影响最深的是名师邢成云。邢成云工作室作为教育部领航名师工作室,培养出三位国家教学名师、七位山东省特级教师、五位齐鲁名师、三位全国模范(优秀)教师以及两位齐鲁教育名家。2022年,团队研发的《整体统摄·快慢相谐:初中数学整体化教学法》获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23年又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教学实践中,陈元云认真学习和积极践行邢成云提出的“单元整体教学”理念,推动区域教学方式与模式变革。2022年,她设计的《平行四边形》单元分层评价通过市级和省级鉴定,并被《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编辑部评为全国一等奖。2023年,她在“华东师范大学亚洲数学教育中心(ACME)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分场专题报告。此后,她先后赴滨州各县区、青岛、菏泽定陶、云南兰坪等地执教示范课并作专题报告,其研究成果于同年在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展出。

这些年来,陈元云在《中国教师》《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4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索引,出版著作3部,主持或参与5项省市级课题。她认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唤醒其内在动力,进而通过深化教研与科研,培育学术发展能力。例如,借助课题驱动、学术写作与成果转化等阶梯式培养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实现有迹可循的专业成长。

难忘摩托爆胎的那个大雨天,感恩全家人的倾力扶助

如果说教育事业是陈元云人生的常数项,那么家庭就是最重要的系数。她出生于农村家庭,父母始终坚信教育的力量。自她工作以来,父母一直默默理解与支持,常宽慰因忙碌无法回家的她:“家里都好,你安心工作。”陈元云的丈夫同样是一位教师,夫妻二人常交流班级管理与教学心得。每次参加比赛前,陈元云都会试讲给丈夫听,直到他听懂并认可,她才会安心参赛。

最令陈元云难忘的是2006年5月的一次优质课比赛。赛前一天,她需赶往比赛场地,但三岁半的女儿因发烧无法去幼儿园,当天又下起倾盆大雨。丈夫骑摩托车送母女俩去车站,途中摩托车爆胎,女儿啼哭不止,陈元云心情复杂、几近放弃,但在丈夫的鼓励下,她坚持了下来。他们费尽周折修好摩托车,陈元云最终赶到车站,丈夫则载着女儿返回……这段经历成为她教育路上难忘的注脚。

扎根田野,当年的一株小苗已渐渐长成参天大树。站在新的教育起点上,陈元云将继续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原标题:陈元云:书写“数”与“爱”的方程式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