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青藏高原一隅,有一座容纳了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等多民族学生的现代化学校——西宁市湟中区康川学校,校长孙启宗自1994年踏上三尺讲台以来,扎根民族地区教育沃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构建“党建引领、文化浸润、活动赋能、全员参与”的工作模式,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绚烂绽放。
作为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校长,孙启宗坚信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关键,更是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石。他秉持“党建领航”理念,将锻造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团结意识鲜明的教师队伍作为首要任务。
学校构建“专家引领、校长带头、骨干示范”的教师梯队成长体系,累计选派49名教师赴南京、武汉等地名校跟岗学习;依托“琢玉讲堂”年均开展专题培训743人次;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年均组织研讨45场次,覆盖党员2880人次,让全体教师深刻领悟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
“孙校长常说,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做民族团结的种子。”青年教师马英玲的话道出了全体教师的心声。如今,康川学校各族教师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传播者。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这是孙启宗秉持的教育理念。他着力构建课程、活动、环境为一体的文化育人体系,让共同体意识浸润学生心田。
学校创新开发“掐丝唐卡”“民族音乐”等12门特色校本课程,成立20个社团,每周三的社团活动日,成为各族师生共学非遗技艺、增进情感共鸣的重要平台。“千人经典诵读”让琅琅书声响彻校园,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年均举办12场次,参与学生超5000人次。
“通过掐丝唐卡课程,我不仅学会了传统技艺,更了解了各族文化,明白了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五年级学生马小栋在完成民族团结主题作品后深有感触地说。
孙启宗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德智体美劳”五育全过程,精心培育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三大品牌。
读书节“中华经典诵读”学生参与率100%,体育节涵盖冰壶、武术等赛事,参与超3000人次,艺术节展示优秀传统文化作品200余件。学校创新设立“民族团结小标兵”评选制度,每年开学典礼表彰100名互助友爱、促进团结的优秀学生,校园内每年“手拉手”结对超200对,互帮互助成新风尚。
六年级藏族学生扎西东珠与同学罗晓燕的互助事迹被编成校园情景剧传颂,扎西东珠自豪地表示“我们班有汉族、藏族、回族同学,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
孙启宗深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家校社协同发力。他推动家校社联动,常态化开展“家长学校”培训,年均举办“家庭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等专题讲座12期,家长参与率超85%。同时深化东西部教育协作,每年与南京、武汉组织两期“手拉手”共建活动,近200名师生在跨地域交流中深化“祖国大家庭”认同。南京学生赠送的雨花石与青海学生回赠的昆仑玉摆件,成为两地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永恒见证。
三十年初心不改,三十年春华秋实。在孙启宗的带领下,康川学校先后荣获“西宁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西宁市文明校园”等称号。各族师生在此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壮美篇章。
展望未来,孙启宗表示将继续扎根高原教育沃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全部力量。(记者 徐顺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