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社论丨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促进扩内需稳增长


11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7年,消费品供给结构明显优化,形成3个万亿级消费领域和10个千亿级消费热点,打造一批富有文化内涵、享誉全球的高品质消费品;到2030年,供给与消费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这是将消费品供需适配性的意义提升至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高度上。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均GDP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跃升的关键区间,消费结构正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加速转型,商品消费升级趋势显著。在此背景下,出台《方案》,既是对“十五五”规划建议的具体落实,更是直面传统消费领域供需结构性问题,对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消费品市场面临的供需挑战,本质是供给侧未能及时响应消费升级趋势的结构性问题。一方面,商品消费中,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供给、品牌溢价能力都亟待提升。2024年我国限额以上家电零售额虽突破万亿元,但核心技术、高端化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100万辆的同时,部分细分市场(如适老型智能汽车等)仍存在供给缺口。

另一方面,服务消费供给仍然有很大升级空间。部分服务消费的准入限制尚未完全放开,例如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优质服务供给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同时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还需要提高,特别是文旅、家政等行业,部分景区基础设施与高品质体验需求不匹配,制约了服务消费潜力释放。

为有效破解上述问题,结合《方案》部署的5方面19项重点任务,需从多角度、多举措推动供给与消费良性互动。

首先,应通过技术赋能,推动产业升级,筑牢供给根基。《方案》提出,加快布局新领域新赛道、推广高效响应制造新模式、强化人工智能融合赋能等。可考虑聚焦汽车、家居、消费电子等重点领域,推动柔性制造工厂建设,支持企业开发个性化、智能化新产品。同时,继续优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的使用,更加精准化对消费品实施“以旧换新”。鼓励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货品牌。

其次,应以标准引领,促进质量提升,规范供给秩序。加快安全、性能、绿色等消费品标准更新升级,完善认证体系,淘汰落后产能。针对服务消费领域,应加快建立文旅、家政、养老等行业统一服务标准和监测评价制度,推进服务质量认证,通过标准化倒逼供给质量提升。《方案》提出系统培育中国消费名品方阵。为此需强化品牌保护,打击假冒伪劣,为优质供给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助力“国货潮品”快速成长。

再者,应畅通市场渠道,激活供给活力。需持续落实“十五五”规划建议的“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的要求,缩短服务业负面清单,扩大增值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方案》还提出,持续整治地方保护、市场分割问题。对此,需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让优质消费品和服务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同时,还需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民生类投资比重,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提升优质供给的可及性,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最后,应以场景创新,推动业态融合,拓展供给空间。应推动“文旅体+消费”“科技+消费”深度融合,培育首发经济、银发经济、体验经济等新场景。继续加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丰富高品质旅游产品供给,实施物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打造一批带动面广的消费新载体。此外,还应完善消费金融支持政策,丰富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消费金融服务的适配性和便利度,供给与消费良性互动、相互促进。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