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延平(上海财经大学特聘教授)根据央视新闻,国内首条大容量全固态电池产线正式建成,这是业内具备60Ah以上车规级全固态电池的首个量产线。不仅“里程焦虑”与“安全痛点”有望破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普及也将获得强有力的中段加速,汽车产业发展迎来发展新动能,而且对能源产业与能源结构转型,对以新能源为基础要件之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的“赋能”作用同样重大。
过去三十年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1.0时代。“九五”至“十一五”时期,我国以“三纵三横”布局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三纵”为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汽车,“三横”为动力总成控制、驱动电机、动力电池。这个阶段的成功以500辆新能源车服务2008年奥运会为标志。2009年至2012年为产业化起步阶段,25个城市启动“十城千辆”示范工程,到2012年推广新能源车2.7万辆。2013至2020年是快速成长期,补贴政策、双积分、路权优惠、牌照倾斜、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支持措施密集出台,中国建成全球最大充电网络,三电核心技术取得突破。2021年至今是规模化与全球化发展新阶段,电池能量密度持续提高,新能源车在我国新车销量中的占比超过一半,强制性标准等促进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措施陆续出台,新能源汽车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磷酸铁锂、三元锂为主的电池技术,我国形成以“三电”(电池、电机、电控)为基础的国产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成功实现了从“弯道超车”到“换道领跑”的跨越,跻身全球主流市场。
目前大多数纯电车辆实际续航只有三五百公里,固态电池量产后续航可以达到1000公里左右。从产业深层逻辑看,固态电池的量产将是对“安全底线”的有效回应。固态电池用固态电解质取代易燃的液态电解液,从物理与化学结构上解决热失控问题,与国家最新发布的强制性电池安全新国标《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中关于“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相适配。守住安全底线,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变成“大众标配”,建立起持久的市场信任。
如今固态电池的量产,预示着“新能源2.0”时代启程。新能源1.0时代,我们解决了核心要件“有没有”和产业链“全不全”的问题。新能源2.0时代,国产新能源将解决“强不强”“稳不稳”和“远不远”的问题。固态电池接近现有电池一倍的高能量密度和较高的安全性,将为已经初步取得成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新的发展动能,大幅度增强国内国际消费者的购买信心。以固态电池量产为基础,中国汽车产业有望化势为实,进一步以技术代差构建起新的护城河,从目前的市场快跑走向技术领先。
固态电池量产,也是中产业链持续积累、不断蓄力的结果。此次在固态电池领域的量产突破并非孤例,而是中国新能源产业规模效应与创新集群效应的体现。在固态电池这条赛道上,国内已经形成千帆竞发格局:主攻硫化物路线,计划2027年小批量生产;、奇瑞、长安、吉利等车企也将2027年定为量产装车关键节点;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等创新型企业则通过半固态路线率先实现了装车验证,固态电池研发也在加速推进;、、亿伟锂能、的固态电池进入中试线阶段。如今多点开花、产业全线展开的局面,说明中国在固态电池领域不是单兵作战,而是正在形成集体突破的燎原之势。这种基于产业链、能源生态的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案例。
向外看,全球汽车产业主要国家和企业,在固态电池领域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国际竞争压力不容小觑。美日韩等汽车强国和欧洲车企,试图以固态电池作为战略“翻盘”的关键抓手。新能源2.0启程之际,中国企业需要保持危机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向创新要竞争力。
固态电池的量产,是新能源产业升维发展的契机,也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缩影。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固态电池的意义远不止于汽车产业,而是对包括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内的现代产业群也有助推作用。比如在低空经济领域,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对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固态电池正是解开这一难题的钥匙,为低空经济起飞注入能量。在能源战略层面,高安全、长寿命的固态电池也将成为储能的最佳载体,利好分布式能源布局,有效策应国家能源结构与能源转换大战略,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中长期而言,固态电池量产后的规模效应,也将带来成本的快速下降,从而在各个产业市场领域打开更广阔的应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