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江通道再加密 新生圩长江大桥通车


(来源:南京晨报)

转自:南京晨报

11月26日上午9点,南京新生圩长江大桥(仙新路过江通道)正式建成通车。这座由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建设、中交二航局参建的关键工程,直接将栖霞大道与江北大道的通行时间从1小时压缩至10分钟。作为南京的第六座跨江大桥,新生圩长江大桥的通车将为市民江南江北出行带来极大便利。

作为南京“十四五”期间南京城市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南京新生圩长江大桥(仙新路过江通道)是国务院批复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的重点过江通道,位于八卦洲长江大桥下游6.2公里、栖霞山长江大桥上游4.3公里,是南京主城连接江北新区的重要枢纽、南京拥江发展的关键新动脉。该项目由南京市交通运输局行业监管,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负责建设,全长约13.17公里,主线设计时速80公里,双向六车道,其中跨江主桥为单跨吊钢箱梁悬索桥,主跨达1760米,建成后即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三”,是南京又一条免费过江通道。

时代在进步,建桥技术同样在迭代,南京的每一座过江大桥的建成都大批量地运用了当期的诸多先进技术,攻克了众多难关。以南京新生圩长江大桥(仙新路过江通道)为例,建设过程中成功研制出国内最高强度2100MPa主缆用钢丝,节省钢材7300吨,确保大桥在风荷载、地震等极端条件下的安全性;首次开展悬索桥锚碇基础-土体受力作用机理研究,通过土抗力量化分析优化锚碇结构设计,使地基承载效率提升30%;在秦顺全、高宗余两位院士担纲下开展的超大跨度悬索桥涡振性能深化研究,优化抗风措施,显著提升大桥行车舒适度;还创新构建了缆索系统抗火防灾体系,揭示了高温下传热与力学性能演变机理,研发出缆索抗火防护材料和施工技术,大幅提升大桥极端火灾安全韧性。

再比如距离南岸桥塔两公里处大桥的关键部位南锚碇。该锚碇由中交二航局承建,采用地下连续墙基础,外径65米,最大深度63米,基坑开挖深度达58.4米,在同类型、同截面基坑中属世界之最。总重量超50万吨的南锚碇,如同力压千钧的秤砣,牢牢锁定从桥塔延伸而来的主缆,成为支撑大桥跨越千米的“定海神针”。但这样一个大体量、超深度的关键构件如何在工法创新和万无一失中寻求平衡,建设团队迎难而上,跨界攻关,其成果不仅以“1760米超大跨径悬索桥超深锚碇及超高索塔建造关键技术”获中国公路建设行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还为同类型桥梁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记者了解到,由于南京新生圩长江大桥通车并未像除南京长江大桥外的其他跨江桥梁一样直连高速,而是选择与城市快速路相接,无论对市民出行还是沿线企业运营都带来更加便捷的选择。项目通车后,江北新区与栖霞区可快速直达通道,从栖霞大道至江北大道的通行时间将由1小时缩短至10分钟,对于提升南京长江干线过江能力、完善区域路网体系、助力南京跨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讯员 梁秋仪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陈彦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