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胡欣红
近日,由衢州市委宣传部和中国煤矿文工团联合精心打造,以1942年“杜立特行动大救援”真实历史为蓝本创作的大型原创话剧《寻找“杜立特”》在浙江衢州首次开演,引发了舆论关注。
《寻找“杜立特”》以真实历史为蓝本,用艺术的笔触打捞尘封的记忆,其核心魅力不仅在于对历史的忠实还原,更在于通过独特的叙事与表达,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追寻。该剧秉承“最柔软的人性对抗最坚硬的现实”的创作主旨,在“大事件、小人物”的叙事框架下熠熠生辉,而“寻找”的深层内涵,更让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历史再现,成为对勇气、善意与和平的永恒叩问。
在宏大的反法西斯战争背景下,话剧将目光聚焦于平凡个体,让学生、民工等小人物成为舞台的主角。
这些小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煮面条、换衣服”的质朴细节、从戒备到信任的真诚转变,展现了超越国界的人性光辉。他们身上的善良朴实、家国情怀与善良大义,构成了全剧最动人的底色,在日军发动浙赣战役导致25万中国平民罹难的残酷现实面前,愈发凸显出人性对抗战争的磅礴力量,也让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底色更加鲜明。
这场跨越80多年的寻找,远不止于对历史事件的回溯,而是一场深刻的精神追寻。寻找的真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守望:剧中,中国军民冒着生命危险寻找、救助落难飞行员;剧外,创作团队深入衢州采风,走访历史见证者,挖掘一手素材,将碎片化的历史细节融入剧情;衢州多年来保护历史遗存、成立研究会,获救飞行员的后代多次回访,续写着友谊的篇章,为这段历史筑牢了传承根基。
这些“寻找者”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们是铭记历史的普通人:走访四省村庄收集实物证据的历史研究者,将祖辈救援故事代代相传的后人,为还原历史反复打磨剧本的主创团队……这种寻找最终指向的,是对人类共通的勇气、善意与和平精神的永恒叩问,提醒着当下的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精神内核都是跨越国界、连接人心的重要力量。
话剧的价值,不仅在于再现了一段“血与火铸造的友谊”,更在于让这种精神在当下焕发新的生命力。衢州作为“南孔圣地”,“仁义”的文化基因融入剧情的肌理,让小人物的选择有了深厚的文化根基。而中美民间延续至今的温情互动——从友好城市的缔结到教师互派,从历史展览的举办到后代的友好往来,都证明了这段基于善意与正义的友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当下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寻找“杜立特”》的上演更具现实意义。它用小人物的故事打破了大国关系的宏大叙事,以涓滴善意证明,民心相通是跨越隔阂的桥梁。那些在战争中坚守的善良与大义,那些跨越国界的信任与友谊,不仅是历史的珍贵遗产,更是当下构建和平世界的重要支撑。
《寻找“杜立特”》以艺术之名唤醒历史记忆,让我们在铭记中汲取力量,在传承中坚守初心。它告诉我们,最动人的历史不是英雄的孤胆传奇,而是普通人在危难中绽放的人性之光。最珍贵的友谊,是基于善意与正义的彼此守护,而永恒的和平,需要每一个人对勇气、善意的坚守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