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人 著
即便议和势在必行,汤思退的做法仍令人齿冷。为促成和议,汤思退竟下令将边境武备全部废除,这就等于暗示金军可兴兵以武力施压。金军心领神会,遂于十一月攻楚州,随即占濠州、夺滁州,进逼扬州。被逼到墙角的赵昚束手无策,终于命宗正少卿魏杞于十二月入金议和。在金国威胁下,和议除割让海、泗、唐、邓四州外,还增割商、秦二州。当年赵构曾设想的宋、金两国以“兄弟”相称的名分之愿非但没有实现,反而对金国应以“叔”相称了。与“绍兴和议”相比,“隆兴和议”更为屈辱。
对张浚未能用自己所献方略,辛弃疾自然是失望,但他只能从自己人微言轻的角度去自我宽解。辛弃疾如何不明白,兵败也好,和议也好,无非在于国家力量羸弱,朝廷也无人展现出具有全局的战略目光。另,所谓和议,不过一纸文书,两年前完颜亮毁约兴兵之事还历历在目,难说不会再出现第二次。
面对来日危机,在江阴任期将满或将赴任他处的辛弃疾沉下心来奋笔疾书,完成了凝聚巨大心血的《美芹十论》。按清嘉庆朝《全唐文》编纂者之一、编《稼轩集钞存》的一代学人法式善的话说,辛弃疾除数量“为两宋之冠”的六百多首词传世,还写有其他诗文类作品,但“篇幅寥寥耳”,只有一百多首的诗歌数量比词少,散文类数量比诗歌更少。按法式善统计,包括奏议和骈文在内,一共只有二十八篇。《美芹十论》是二十八篇中的巅峰代表作,也是辛弃疾随后数十年人生中从未偏离和遗忘过的抱负宗旨——应如何收复失地,统一中原。
从《美芹十论》全文的开篇、结尾及中间屡次出现的“臣”字可见,辛弃疾完成这篇到晚年也自认的“万字平戎策”,是因有拜见张浚而失望的前车之鉴,便盼能直接上书当今天子赵昚。就全文对宋、金两国巨细无遗的形势剖析来看,能见出辛弃疾具有的全局视野。当朝廷被失败气氛笼罩之际,辛弃疾的“十论”堪称振聋发聩,但真要震动朝廷的前提是需先呈献到朝廷,更需天子赵昚亲览后有赞赏方能奏效。
身为低级地方文官,辛弃疾自不能直接入京呈递,文书须通过邮驿上传。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得清楚,宋“邮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后两种速度虽快,但只为传递紧要机密文书和重要公文使用。当年岳飞在朱仙镇一日连收十二道金字牌,便为日行五百余里的最快“金字牌急脚递”传送。辛弃疾以签判小官身份纵言时政,自知“越职之罪难逃”,用“步递”当为适宜。同时,当文书到临安后,还得经过进奏院、通进银台司等负责公文收转与呈递的机构,另登闻鼓院、登闻检院也是朝廷受理章奏的重要机构。经过这些渠道后,地方奏折才最后呈到朝廷和天子之手,至于何时能得到回音,就无法预判了。
递出“十论”后不久,辛弃疾在江阴三年的任期也堪堪将满。按宋仁宗朝开始的“文资三年一迁”的磨勘制度,朝廷应将辛弃疾调往他处,另行委任。但辛弃疾等来的不是调往他处,而是“去职”之令,便为失职闲人了。辛弃疾所上的《美芹十论》也泥牛入海,没有半点回音。这也无怪辛弃疾在晚年回顾此事时,仍有“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惋叹。
接到去职令后,辛弃疾满腔忧愤,也不再留居江阴,而是选择了浪迹民间。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