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近日,多地“偷甘蔗”活动火爆。据报道,四川眉山一种植户推出真人版“偷甘蔗”:游客若“偷”成功,甘蔗每根9.9元;若被“逮到”,每根15.9元。随着游客激增,种植户增设2.99元入场费,想以此劝退部分游客。即便如此,每天仍有超1000人前来“偷甘蔗”。
“偷甘蔗”说是“偷”,其实是自助采摘的新玩法。种植户明码标价让“偷”,游客心知肚明要照价给钱。躲避“抓捕”的互动设计,游客“过家家”般地投入,为的就是“偷”个乐子,和小偷小摸完全是两码事。在甘蔗地追逐嬉闹,确有其他游乐场无法替代的快乐。
“偷甘蔗”之所以吸引游客,就是在采摘乐趣之外,为游客提供了情绪价值。农村长大的孩子“偷甘蔗”,“偷”的是逝去的乡土记忆。城市长大的孩子“偷甘蔗”,“偷”的是难得体验的刺激。让游客重温乡里乡亲间的信任,体会城市秩序之外肆意的乐趣,这样的采摘活动,显然不是鼓励游客“犯法”。据报道,“偷甘蔗”模式运营后,远道而来的游客,除了付费“偷甘蔗”,还为村里住宿、餐饮等贡献不少。一个新点子,可能就是地方发展的金点子。日前,浙江绍兴一甘蔗地成为夜间网红打卡点,“自助偷甘蔗”开放不到一个月,农场主营收超3万元。“下地干活式旅游”同样红火,内蒙古一些种植户开放自家田地,把不达商品标准的小土豆留给游客挖宝……农村的闲置资源,可以是旅游富矿;乡野田地,可能就是别人梦里的诗与远方。
需要提醒的是,“偷甘蔗”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千万别在甘蔗田“偷”掉了诚信。据报道,有游客入戏太深,砍了甘蔗不付钱;有游客砍了甘蔗后随意丢弃。被破坏和不付钱的几乎占一半,种植户有苦难言。每一位游客都要用诚信守护信任,用自觉维护乐趣。让甘蔗田里的流量保持纯粹,让信任保持火热,才能在正大光明的“偷甘蔗”中,真正品尝甘蔗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