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11月21日至23日,上海昆剧团带着三出拿手剧目《玉簪记》《狮吼记》《贩马记》,来到香港,在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为香港观众献上精彩演出。笛声悠扬,唱腔婉转,满座的剧场内,观众聚精会神,生怕错过一句台词,漏看一个眼神。“非常精彩,比我想象的还要好!”首场演出《玉簪记》结束,坐在记者身边的观众何先生说。这三出戏都带有些喜剧元素,观众在欣赏表演之余,还传出了不少会心的笑声。上昆的演出,为香港观众带去了充满欢乐的艺术享受。
此次演出阵容齐整,上昆的黎安、余彬、沈昳丽、胡维露、罗晨雪、张伟伟等众多名角联袂赴港。黎安说:“这次带来的三出戏,是我们上海昆剧团的‘看家戏’,既喜庆欢快,也有优美唱段和细腻表演。它们源自岳美缇、张静娴、蔡正仁、计镇华等艺术家的经典传承,如今由我们‘昆三班’‘昆四班’的演员接棒。我们非常高兴,终于能将这份凝结了前辈心血的艺术成果带到香港,向观众们作一次集中的汇报演出。”
这样的汇报演出,自然吸引了大量观众。先拍海报,再与海报上的演员来个自拍合影,罗老先生是这样开始他的三天看戏之旅的。何先生是地道的香港人,此前只在屏幕上看过上昆的演出,“我一看到演出信息,就马上买了票,现场看肯定感受不一样。”何先生买的是《玉簪记》和《贩马记》的票,他说,要不是22日有事,真想三场全看。和何先生一样,连看两场或三场的观众不在少数。三天的演出中,记者碰到过好些位“熟面孔”。戏曲中心的票务也告诉记者,他们的票早早就卖光了,很多人应该都盼着能一睹上昆的风采。
观众进入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竺暨元 摄
演出还未开始,剧场已经坐得满满当当。竺暨元 摄
演出开始前,先和海报来个合影。竺暨元 摄《玉簪记》由胡维露和罗晨雪主演。在以往的《玉簪记·秋江》一折的演出中,因为种种因素,生旦两位演员在唱完曲牌“小桃红”后,多把后面的“下山虎”“五韵美”两支曲子略去。罗晨雪告诉记者,这次,她和胡维露商量,能否把这两支曲牌恢复起来。结果,两人一拍即合,“老师们在这两支曲子的演唱、表演上花费了很多心血,我们既然已经从老师那里把这些都传承下来了,那就要拿出来奉献给观众”。
罗晨雪说,加上两支曲牌后,虽然只是多了七八分钟戏,时间并不长,但能让整出戏更完整,对她们两人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不过,“年轻,就要敢于尝试”。从现场的反应来看,她们的尝试很成功,《秋江》演完,观众掌声热烈。
《玉簪记》剧照。西九文化区管理局 供图
《玉簪记》剧照。西九文化区管理局 供图
《玉簪记》谢幕。竺暨元 摄在香港观众很熟悉的电影《河东狮吼》中,张柏芝扮演的柳氏给人留下一个蛮横悍妇印象。上昆的《狮吼记》由黎安、余彬和张伟伟共同出演。“怎么今天看到的柳氏有点可爱呢?”演出结束时,观众许小姐和同伴讨论起了观后感。对这个评价,出演柳氏的余彬肯定会引为知己。她的柳氏,并不是一味的高声喊叫,有妒的一面,也有爱的一面,带着夫妻间的生活情趣。她说,“柳氏对丈夫有着一种爱的较真”。余彬告诉记者,老师很晚才把这出戏传给她,就是因为这出戏并不好演,演员在表演上要特别的生活、特别的松弛,在把握度上,需要充足的演出经验。
这是一种舞台上的分寸感。罗晨雪也深有同感。她的老师张静娴对她反复强调的,就是分寸两字。演《玉簪记》中的《琴挑》这一折,分寸拿捏太重要了,拿捏不好,要么太温,要么太火,都没法和人物有很好的衔接。这次演出,是她又一次在舞台上驾驭陈妙常这个角色,“希望这是一个一次比一次好的过程”。
《狮吼记》剧照。西九文化区管理局 供图
《狮吼记》剧照。西九文化区管理局 供图
《狮吼记》谢幕。 竺暨元 摄《贩马记》是一出京昆两门抱的剧目,不光是昆剧名家,很多京剧名家也都演过这出戏。这次赴港,黎安、沈昳丽、胡维露、张伟伟等演员一起为观众献上《贩马记》。如何更好地演出自己的特色,表达好人物?沈昳丽说,这要且琢且磨。虽然《贩马记》是老戏,但每一次演出,她都是当作新戏来演。这样演出才永远会有生命力。罗老先生说,“这三天的戏看下来,很过瘾”,不光是艺术上的享受,还看到了“精神上的传承”,期待下次再在香港看到上昆的演出。
《贩马记》剧照。上海昆剧团 供图
《贩马记》剧照。上海昆剧团 供图
《贩马记》谢幕。 竺暨元 摄原标题:《上昆赴港连演三天,场场爆满,观众: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栏目主编:施晨露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竺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