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记录”沦为冒犯


    吴睿鸫

    近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其在5633次列车上目击到令人不适的一幕,一群游客掏出摄像机“围堵”座位上一名当地人拍摄,即使被拍摄者明显表现出不适和不愿意,他们依然在拍摄。看到这一幕,网友感到愤怒,并在网上发帖呼吁停止以“记录”为名的伤害。

    5633次列车穿行在大凉山深处,这趟被称为“公益慢火车”的列车,承载着当地人的生活希望,也串联起外界对这片土地的好奇。然而,一群游客用摄像机“围堵”当地乘客拍摄的场景,却让这趟温情列车蒙上了阴影。当被拍摄者面露难色、明确抗拒时,拍摄者仍我行我素,这种以“记录美好”为名的行为,本质上是对他人权利的漠视,更触碰了文明的底线。

    无论是山川湖海的壮阔,还是人文风情的独特,都值得被定格。但记录的前提永远是对人的尊重。大凉山的人文魅力,源于当地群众鲜活的生活本身,而非供人猎奇的“景观”。那些举着摄像机的游客,或许自以为在“捕捉真实”,却忽略了镜头背后是一个有思想、有尊严的个体。当拍摄变成未经允许的“围堵”,当好奇变成不顾边界的骚扰,这种行为便脱离了记录的本质,沦为一种精神上的“侵犯”。

    围堵拍摄老人,不是“热情”,而是失序;不是“记录”,而是侵犯。在人人皆可拍摄的时代,我们更需守住人性的底线。对“镜头霸凌”坚决说“不”,不仅是对个体尊严的捍卫,更是对健康网络生态的守护。唯有如此,社会才能在技术进步中,不失温度与良知。

    现代社会,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肖像权、隐私权更是受法律保护的重要权益。游客们这种“想拍就拍”的随意,恰恰暴露了对他人权利的漠视。这种将自身的“记录需求”置于他人的“权利边界”之上,用“无心之失”掩盖了对文明规则的忽视,正是此类冒犯行为的可怕之处。

    更深层来看,这种行为折射出一种不平等的视角。部分游客带着“猎奇者”的心态走进偏远地区,潜意识里将当地群众视为“异质化”的存在,而非平等的交往对象。他们用镜头构建的“真实”,不过是满足自身想象的片面镜像,既无法真正呈现大凉山的发展变迁,更会伤害当地群众的情感。真正的文化交流,从来不是居高临下的观察,而是平等尊重的对话。只有放下猎奇的镜头,以真诚的态度交流,才能真正触摸到地域文化的温度。

    旅游平台应加强文明引导,将“尊重他人权利”纳入出行提示;景区和交通部门可通过标语、广播等方式强化边界意识;更重要的是,每个游客都需重塑自身的文明观念,明白“记录”的意义在于传递美好而非制造伤害。当镜头背后多一份敬畏,当交往之中多一份尊重,旅游才能真正成为连接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桥梁。

    大凉山的风光值得被记录,当地群众的生活更值得被尊重。5633次列车的慢,不仅是速度的慢,更应是让人们感受文明、尊重边界的“慢”。别让猎奇的镜头打破这份宁静,别让“记录”成为冒犯的借口,这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文明的守护。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