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人“家门口的生态”越变越美


(来源:沈阳日报)

转自:沈阳日报

  “我看了这一周的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都是好天。抬头就是蓝天,也让我在户外运动的时间增加了不少。”11月22日,市民陈先生说,迎着朝阳跑步是他的一种运动习惯,而蓝天更是对这种坚持的最好成全。

  “十四五”期间,沈阳以“啃硬骨头”的决心向污染宣战,用实打实的治理成效实现生态环境历史性跨越,交出了一份“蓝天常在、碧水长流”的优异答卷。

  蓝天“逆袭”:从“不达标”到“全面稳定达标”

  “你看,前几天我们一群老邻居去北陵公园拍照,照片里全是透亮的蓝天!”家住铁西区的王阿姨翻着手机相册,语气里满是感慨。

  这份“蓝天获得感”,源于沈阳大气治理的持续攻坚。“十四五”时期,沈阳打出“压煤、治企、控车”组合拳。建成大型热电联产设施1座、清洁能源供暖项目35个,拆除取缔燃煤锅炉800余台,完成1.6万蒸吨大型锅炉超低排放改造,21万余户农村家庭实现“煤改洁”;实施340个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项目、682个污染减排项目,完成400余家重点企业“一厂一策”深度治理,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分别减排1.6万吨和9000余吨,超额完成既定目标;累计淘汰老旧柴油货车5.3万余辆,更新乘用车8万余辆,实现公共交通车辆全面清洁化,同时规范81家机动车检验机构,筑牢移动源污染防线。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沈阳大气环境质量实现了从“不达标”到“全面稳定达标”的历史性转折,细颗粒物等6项指标自2022年起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2024年,沈阳大气治理成果集中显现:优良天数达318天,同比增加16天;PM2.5浓度降至33.6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降低8.4微克,下降率达20%。优良天数和PM2.5浓度两项核心指标改善幅度均优于全国整体水平,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跃升至中上游行列。  ,沈阳人“家门口的生态”越变越美)

  碧水焕新:

  “三水统筹”绘就流域生态新图景

  今年5月,市民李女士带着小孙子在浑河边散步时,意外发现水中有成群的小蝌蚪游来游去。“小时候在河边常看到这些,后来就少见这种蝌蚪成群的情形了,如今生态是越来越好了。”李女士的惊喜,是沈阳水环境改善的生动注脚。

  “十四五”时期,沈阳坚持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三水统筹”,推动河流水质全面提升,2024年创下优良比例、水质指数、改善幅度“三项最佳”的历史纪录。2024年沈阳15个国考断面全部达标,优良水体比例达60%,不仅超出33.3%的考核标准26.7个百分点,更较“十三五”末的27.3%提升32.7个百分点,流域治理成效显著。

  在沈北新区,生态蜕变的图景更为鲜明。蒲河廊道碧波荡漾,常有水鸟掠过水面;辽河七星湿地公园里,芦苇荡随风起伏,成群飞鸟在此栖息;道义花海铺锦叠绣,成为市民周末打卡的“网红地”。更令人惊叹的是石佛寺采石场的变化——昔日植被覆盖率仅3%的“生态伤疤”,如今已变身覆盖率80%的绿地氧吧,散步的市民、嬉戏的孩子,让这片重焕生机的土地更加热闹。

  “水清岸绿”的答卷,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和实打实的行动。“十四五”时期,沈阳累计投入约100亿元,推进60项水体治污重点工程,完成873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建成区实现污水全处理,20余座污水处理厂高效运行,排水水质达到四类水质,成为河流生态补水的重要来源。实施浑河、蒲河等流域治理工程60余项,辽河流域生态封育74.3万亩,辽河干流沈阳段307公里生态廊道全线贯通。

  “十四五”期间的生态蜕变,不仅改善了群众的生活品质,更为沈阳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绿色动能。未来,这座城市将继续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让蓝天更蓝、碧水更清,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图景。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刘宏伟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