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乌鲁木齐讯(全媒体记者 陈琼) 记者从兵团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获悉,“十四五”以来,兵团锚定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目标,构建起以师市、团场、连队复合型活态遗产为主体的立体保护格局,推动石河子市成为兵团首座历史文化名城,石河子八一棉纺织厂街区等4个街区获评历史文化街区,公布并挂牌历史建筑260余处,让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留下来”“活起来”。
兵团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分布广泛。近年来,兵团印发《历史建筑普查、认定、保护与利用技术指南(试行)》等多个文件,明确构建以军垦文化为主体的保护体系,推动这一工作步入系统化、制度化轨道;开展老城区专项调查,聚焦屯垦戍边建(构)筑物,积极挖掘潜在资源;实行“一建筑一档案”动态管理,完成251处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开展工匠培训、引入专家授课等举措,推动科技手段在考古、监测领域的应用,提升历史建筑保护科学化水平。
兵团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积极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特色文化产品、催生新型文化业态,让一个个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成为职工群众和游客学习、休闲的热门去处,促进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系统性利用。在红色文化品牌创建方面,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等场馆通过优化展陈、开发课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其中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基本陈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历史展”获得第二十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在文旅融合领域,一师阿拉尔市等师市积极推进军垦文化名城创建工作,大力培育“西域花开”等特色品牌,将红色基因与地域特色融入城市建设当中。
兵团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健全保护传承体系,聚焦老城区、老街区开展专项调查,深挖潜在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区域申报名城、名镇(团)、名村(连);持续探索“军垦文化+红色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新路径,推动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深度融合、互促共进,让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